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盼,今年全区卫生健康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年”“医院运营质效提升年”“机关效能作风提升年”活动,持续在“跨江融合发展”“龙头医院提升”“重点专科突破”“基层能力提质”“促进健康消费”“重点人群保障”“家庭医生服务”“医改创新赋能”“健康城市建设”“人才科技支撑”十个专项行动上寻求突破,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更加积极主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都市同城化发展、医院高质量发展、基层优化发展三大重点,努力实现提升“全方位”。
实施都市圈同城化行动。抢抓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遇,加大同沪苏三级医院精准对接合作,建立长效双向合作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深化“四大高端服务平台”内涵,邀请知名专家来海常态化巡诊讲学,畅通双向转诊绿色服务通道,加强远程会诊技术运用,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通过多元对接融合,推动医疗质量和服务层次双提升,实现沪海两地的异地同质化健康资源共享,控制医保资金外流,减少周边地区“虹吸”影响,实现县域就诊率稳步提高。
实施龙头医院提升行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美丽医院建设,加快龙头医院提档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运营管理力。人民医院不断做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南通合作医院”和“上海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品牌,实施国考提升专项行动,补齐科研薄弱指标,全力冲刺B++等级,夯实三甲医院创建基础。中医院高质量运营新院区,继续深化与上海龙华医院合作,用足用好管理专家团队、学科共建资源,以点带面,不断补短板强内涵,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鲜明、服务优质高效的新院体系,尽早谋划争创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实施重点专科突破行动。人民医院要加快整合现有神经、康复、老年学科资源,全力推进“华山医院海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建设,发挥国家级胸痛中心、省重点培育专科特色,细化普外、骨科、呼吸、康复等4个学科亚专科品种,持续引入新技术新项目新手术。中医院要迅速推进“龙华医院海门肿瘤科、骨伤科诊疗中心”建设,发挥上海香山医院等中医技术优势,做大做强中医专科特色,打造优势专科拳头品牌。各中心卫生院要深入谋划发展,久久为功,千方百计,尽早实现市级重点专科“零的突破”。
实施基层能力提质行动。深化乡镇卫生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医疗、公卫、医养“三位一体”综合发展,围绕15分钟健康服务圈建设,促进乡镇卫生院“一院一特色”错位发展、转型发展,探索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健康管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综合诊治能力。升级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序时推进“100家村卫生室改造五年行动计划”。努力推动国家推荐标准医院、基层特色科室区镇全覆盖达标建设,增加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功能中心、基层中医馆、甲级村卫生室数量,圆满收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年行动(2023-2025年)”,全方位提档升级基层服务体系。
二是聚焦健康消费促进、重点人群关爱、家庭医生签约三大领域,努力实现服务“全周期”。
实施促进健康消费行动。增加健康服务供给,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通过培育新型健康载体,提升群众就医便利性和获得感;通过创新新型消费场景,延伸健康服务消费半径;通过传承中医药传统特色,满足群众多元化养生保健消费需要;通过推行落实“一号管三天”“先诊疗后付费”“慢病长处方”等便民政策,简化便捷就医流程;通过扩容下沉优质资源支持基层发展,持续优化健康消费环境,不断激发健康消费潜能。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因地制宜分批对非建制镇卫生院进行医养改造,逐步在余东、六匡卫生院试点设立养老照护病区,有条件的卫生院分院转设护理院,联合国企加大“芳华护理”品牌培育力度,优化康养一体消费模式。
实施重点群体保障行动。扩大“省人民医院南通康复医学分中心”影响力,积极筹建“励建安院士工作站”,推动老年医学、老年病区、营养病房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医疗资源配置,持续做好老年健康服务。支持“师山托育”品牌发展,设立奖扶基金吸引民营补充,明年新增婴幼儿托位数500个,确保实现“每千人4.5个托位数”目标。发挥人民医院托育实训基地作用、植入幼儿卫生健康资源、创新智慧托育监管平台,做优医育结合照护服务。推进妇女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科学防治出生缺陷。强化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保持患者规范管理率90%以上。做实老年人体检、青少年视力监测、适龄女生HPV和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等民生实事项目,实现“一老一小一少”全覆盖,更好满足全龄友好健康需求。
实施家庭医生品牌行动。加强家医签约内涵建设,丰富医共体专家下沉巡诊服务形式,探索民营医院签约拓展补充路径,启动家庭病床上门服务试点,完善中医、康复、药师、体卫融合等多元植入,创新配药跑腿机制,持续健全家庭医生全流程保障。进一步增加企业家庭医生工作室辐射影响,建立“5+1+N”全方位健康服务模式(5种常规服务+每两周1次上门服务+N种升级服务),探索建设机关、商场、学校等功能社区家医工作室3家,畅通绿色就医通道,全面提升签约服务水平,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聚焦医改创新赋能、健康海门建设、人才科技支撑三大阵地,努力实现发展“全要素”。
实施医改创新赋能行动。聚焦基层医疗机构“三位一体”改革,优化人民医院三星分院全托管机制,探索在其他乡镇推广“一院多区”医共体经验,做实城市医生下沉基层工作,引导医院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以龙头医院为主导,其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专科协作为纽带,做深做实“县域十大专科联盟”,开发联盟专属APP,发挥54名东洲名医优势,共建“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整合会诊、转诊服务,实现全过程实时跟踪。推进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供应“五大功能中心”建设,提高医共体一体化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和医保资金本地使用率,力争县域就诊率超90%、诊疗满意度超95%。推广“云端问诊”数字化运用新模式,普及互联网医院平台24小时线上接诊服务,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全面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实施健康城市样板行动。纵深推进健康海门建设,加快10项重点任务和25个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倡导开展健康城市、健康城镇、健康细胞建设,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36%以上)和城镇健康治理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工作例会、督查指导、通报问效等机制,常态化开展七大专项整治行动,实现卫生城市常治长效,夯实健康城市建设基础。
实施人才科技支撑行动。加强科研技术投入和课题项目申报,落实专科建设、科研项目资助奖励,积极营造尊医重卫社会氛围,力争省市级新技术引进奖超10个。加强同高等医学院校、知名三甲医院科研实验室共建,推进教研产转化。深入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在职博士、硕士培养,积极发挥沪苏对接优势,实施“中医人才培养”和赴外进修计划,逐步建强人才梯队。通过“乡管村用”机制、绩效薪酬考核、定向培养计划,逐步补充村医队伍,激发村医活力。
除了以上十项重点任务以外,我们还要同步抓好中医传承、健康科普、医防融合、综合监管、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等工作,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