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遗 存
来源: 海门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1-09-10 16:05 累计次数: 字体:[ ]

【物质文化遗产】海门物质文化遗产,文保单位39家。包括盐码头遗址、盐仓库遗址等古遗址;东岳庙、武进士故居、徽州会馆厅堂等古建筑;天主教耶稣圣心堂、张謇“扶海垞”旧址、张氏宅园旧址、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根脉。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省、南通市非遗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确立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已基本形成了项目明确,规划合理,成效显现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海门山歌;省级保护项目3个——海门山歌、海门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民歌;南通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海门山歌、海门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民歌、葫芦工艺美术、海门山羊肉烹制技艺、通海布艺(色织土布)、戚家拳。海门区级保护项目23个,分别为:海门山歌、海门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民歌、葫芦工艺美术、海门山羊肉烹制技艺、通海布艺、戚家拳、通东利市、通东号子、海门童谣、竹编、海门灶花、跑五方、跳财神、徐氏锣鼓技艺、红木雕刻(南通浅浮雕工艺)、竹木雕刻、刻瓷、谢氏酒曲制作技艺、筷子制作技艺、漆纸春联刻制技艺、吴考槃国医医术、足部按摩法。

我区现有南通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13名,其中宋卫香为“海门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倪诗韵为“梅庵古琴”省级非遗传承人,朱新华为“海门山歌”、崔立民为“通东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徐少熙、冯卫琴分别为“通东民歌”、王妍蓉为“海门山歌”、陈宝龙为“葫芦工艺美术”, 陆晓冉、陆建平为“通海布艺(南通色织土布)”,周武珍、周占贤为南通“仿真绣(沈绣)”,张澄啸为“戚家拳”的南通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非遗的目的是传承和利用。目前,我区现有非遗传承基地12个。以海门山歌艺术剧院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海门山歌”的传承基地,以南通颐生酒业有限公司作为“海门颐生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基地,以倪诗韵古琴工作室作为“梅庵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基地,以海门港新区(六甲中学)作为“戚家拳”的传承基地,以陈宝龙家庭作为“葫芦工艺美术”的传承基地,以海门文化馆作为“沈绣”、“古琴”、“通海布艺”的传承基地,建有海门区通源小学、麒麟小学、三和小学等3所学校为“海门山歌进校园”示范基地,树勋初级中学、正余小学、余东小学为“通东民歌进校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