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文物、旅游以及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扣打造“江海文化核心传承区”“近悦远来的江海福地”建设目标,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奔竞不息的精神状态,持续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品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加快建设文旅强区贡献积极力量。
1.强化项目支撑,全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在精准项目招引、推进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企业等方面持续优化改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品牌 绘就江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画卷》入选全国首批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全省唯一)。一是把攻坚项目招引作为重要任务。聚焦“4+2”服务业重点领域攻坚,制定方向更加明确、任务更加细致、措施更加有力的文旅招商攻坚方案,区级层面组建文旅专业招商团队,进一步强化组织调度,建强招商队伍。落实项目招引推进机制,围绕“研究、会办、跟踪、落地”四个核心环节,做好动态跟踪对接,努力招引一批龙头型、总部型、融合型文旅项目。一季度,新签约梦幻江湾、东布洲小橙堡国际偶文化产业基地等重大文旅项目3个。重点在谈意向性文旅项目13个,涉及主题乐园、音乐版权、研学旅游、体育休闲等业态。二是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第一责任。以“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服务业发展攻坚年”为抓手,将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作为培育重点企业、实现量级提升的重要途径,按照“任务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扎实推进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今年上半年,总投资额超66.65亿元的10个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9.5亿元、施工总进度超62%。叠石桥国际时尚广场(旅游街区)项目顺利通过市级服务业项目考核认定。加强对数字动漫、电商直播、电竞游戏等新兴业态项目指导,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三是把培育企业壮大作为关键抓手。进一步强化文旅产业市场主体培育,通过招引、签约、注册、运营、进规全过程参与、跟踪服务,围绕企业经营范围、开票类别、进规申报等重点环节,精准指导,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深入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照全年任务目标,指导督促各区镇及时跟进、服务新企业经营情况,做到育增量、挖存量,进一步夯实行业发展基数。目前成功注册18家文化娱乐服务业企业,其中转运营17家,进规企业5家。抓细抓实GDP核算文化娱乐业指标,建立“上旬定计划、中旬盯申报、下旬抓开票”闭环工作机制。1-3月文体娱行业规上企业实行营收25522万元,增幅50.24%,位居全市第2,环比提升3个位次。
2.聚焦消费提振,全力推动重点文旅品牌高亮度彰显。坚持把举办重点文旅活动作为展示海门文旅品牌形象、服务城市能力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打好“活动+品牌+宣传+消费”的组合拳。一是抓好全年系统谋划。按照“季季有安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要求,加强区级层面统筹,建立由文旅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区镇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以区级活动为引领,各区镇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形成“点、线、面”联动的活动格局。强化活动策划,在“旅游+”上寻找突破口,组织举办有新意、有影响力的特色活动。聚焦“春日有约·‘趣’游海门”主题,组织开展春季文旅消费推广季系列活动,将非遗、体育、亲子、乐居等元素全面融合,加快形成常态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海门样本”。二是强化文旅品牌打造。丰富原有“四季江海·春日有约”品牌活动内涵,以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度,逐步打造文旅活动响亮品牌。整合资源策划举办“龙腾江海 欢乐春节”新春国潮文旅嘉年华、青龙港1806新春夜光风筝节,推出“春日有约 ‘趣’游海门”主题活动、“水韵海之门·相约之琳湖”湖畔音乐生活季、青龙港“欢畅江畔”露营周、欢度“五一”师山有礼消费季等特色文旅活动。春节及“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3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 7.67亿元。三是注重活动宣传推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区内区外同步、事前事中事后并举的方式,充分利用区内融媒体平台、区外合作媒体以及自媒体网络平台,加强文旅宣传推广力度。“五一”前首次召开海门春季文旅消费推广季新闻发布会,以“春日有约·‘趣’游海门”为主题,通过发布12项重点活动和52项系列活动、推出4条特色线路、发放总计300万元的消费助力券等方式,活跃繁荣文旅消费市场。借助市级宣推平台,积极参与在上海、崇明岛、环西广场等地举办的专题宣传推荐活动,不断提升海门文旅资源、产品、活动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3.突出量质并举,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供给。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加快建设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一是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制定出台《海门区2024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坚持以点带面,点面联动,高效有序推进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力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评定中实现特级以上占比20%以上,一级以上占比70%以上。积极打造“文化驿站”,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海门山歌展示馆、张謇纪念馆被评为江苏省2024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海门区图书馆获评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二是蓬勃开展公共文化惠民活动。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方式,构建“均等共享、优质高效、参与便利”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健全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精准惠民的菜单式、订单式文化供给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1-5月累计完成送戏87场,送展览25场,送书380册,送培训4370人次。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验模式,举办“江海欢歌迎新年”元旦群众性文体活动、第十六届“江海之春”文化惠民月、“奋斗龙年·幸福江海”新春文旅系列活动120余项、“春日有约·趣游海门”2024年海门区春季文旅消费推广季系列活动70项,累计惠及群众近200万人次,助推文旅出圈出彩。持续开展文化辅导下基层活动,专业院团、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等区级文化单位选派业务骨干组成的文化辅导员小分队,定期入村居、进社区,对文艺团队、文艺骨干进行专业业务指导,提升业务水平、艺术水准。海门区悦精彩艺术团、余东镇凤城艺术团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名单。三是持续推动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和质量稳步增长。建立“周汇总、月研判、季点评”文化惠民服务机制,严控考核台账质量关,定期组织区级文化场馆和区镇综合文化站业务骨干进行现场业务辅导和培训,实现全区文化场馆惠民活动量足质优。目前区直属文化场馆、区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百姓舞台)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超300场次。
4.紧扣特色内涵,全力推动艺术精品创作高水平呈现。积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加强文艺创作选题策划、完善艺术创作生产机制、探索文艺创新路径等方式,精心创排更多展现时代风貌、记录历史痕迹、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内核与时代脉搏共振的作品,切实推动文艺创作工作攀高原、登高峰。一是实施精品剧目工程。创排原创大型海门山歌剧《常乐儿女》,邀请多位专家全程参与指导,推进排练进度,并于5月24日实现首演,该剧成功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二是实施重温经典工程。复排传统经典海门山歌小戏《心愿》《两媳妇》《孟姜女过关》等。海门山歌传统折子戏《采桃》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发布的《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南通共入选2个剧目)。山歌新唱《家乡特产》入围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音乐类作品终评。歌曲《中国长江口》《山歌唱响新时代》申报参加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音作品展演。三是实施精品书画工程。以区文化馆、区美术馆、海门画院为载体,举办叶炳如诗联主题书法展、南通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南通兰亭七子甲辰雅集作品展、“春风文润”——经典绘画里的“水韵江苏”复制品巡展等各类展览展示活动,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
5.注重活化传承,全力推动文遗保护利用高起点开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遗产更好彰显文明价值、时代价值。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制定出台《南通市海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南通市海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组建普查工作专班,启动海门“四文普”工作。实施文物本体修缮和“三防”工程,启动海门区级文保单位武进士故居、徽州会馆修缮工程,徽州会馆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4万元补贴。颐生酒窖池获评南通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5·18国际博物馆日策划推出江海名人故事进校园、传承江海文化、弘扬张謇精神进企业等文博系列推广活动。完成39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勘察测绘。完成5个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占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全部通过省级验收。二是提升非遗保护水平。推动“非遗+”融合模式,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课程进校园、非遗公益培训进场馆、非遗技艺展示进景区等活动近20场次。完成海门区第六批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的评定发布工作。海门羊肉烹制技艺、戚家拳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颐生酒窖池入选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录。江苏凯利绣品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
6.聚焦作风效能,全力推动营商环境高标准优化。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文广旅领域现代化治理全过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文旅市场安全稳定。一是优化市场环境。推行“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开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文旅模式,为重点文化企业在审批、监管中提供贴心、热情的行政服务。广泛宣传艺术类培训机构信用评级认定和分级分类监管办法,稳妥推进文化艺术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全区53家机构正式入驻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砺兵强盾”能力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文化综合执法“一次查,一起查”包容审慎执法机制。二是强化综合治理。坚决守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文旅阵地、文旅活动意识形态审核把关,做实做细元旦春节、两会、五一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工作,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责任田”。加强剧本娱乐、密室逃脱、网络演出、旅游民宿等经营场所管理,通过实行跨部门综合监管、“互联网+ 监管”、信用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效能。三是抓牢安全生产。开展全区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抓好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文博场馆、大型演艺活动等文旅行业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文旅新业态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尤其是加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场所消防及房屋安全管理,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截至目前,检查各类场所204家次,发现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6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