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局将紧紧围绕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持续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品牌,为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聚焦融合突破,加快形成文旅产业发展不竭动能。一是全力招引重大文旅项目。围绕区八大重点功能片区招商突破为主抓手,在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举办好文旅产业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开展精准化招商,努力招引一批龙头型、总部型、融合型文旅项目。大力推进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和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节点项目建设,推动青龙港1806项目整体运营、海门港新区中天酒店投入运营,推动东灶港海鲜一条街改造以及中天工业研学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符合当下潮流、具有高辨识度和市场发展潜力的文化IP,培育一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业态,形成一批文化消费新场景。二是全力推进文旅品牌创建。聚焦“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等建设任务,全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国家级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临江动漫艺术产业、三星直播基地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海永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叠石桥文商旅街区、临江东布洲文创主题村落、师山文商旅街区等项目加快建设。三是全力宣推文旅特色资源。通过举办“四季江海”文旅集市、“点亮海门之美”文旅夜市、江海文化旅游节、“寻味海门”等文旅品牌活动,更广范围宣传推介海门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线路产品,及时完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适合周边城市游客短途游的休闲度假产品,加大亲子研学游市场的培育发展。
2.聚焦为民惠民,全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共享。一是提升公共文旅阵地效能。推动城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文化礼堂百姓舞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进行涉旅化改造,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打造居民游客共享的“文化驿站”,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加快景区景点智慧化建设,建好区级“智慧文旅”平台,努力实现网上预约、数据分析、实时共享、安全预警等功能融合,全面提升文旅设施信息化水平。二是放大文化服务供给质效。秉承“均等共享、优质高效、参与便利”为原则,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抓手,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线上线下”双联动,打开文化服务“新窗口”。三是彰显文旅惠民活动特色。以线上线下“全民共享文化成果”为抓手,融合“江风海韵·精彩海门”“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江海之门·魅力海门”三大品牌,统筹开展“文化惠民潮”系列活动,举办各类文旅活动不少于300项。
3.聚焦特色内涵,持续加强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一是强化组织引导。深入挖掘海门大地发展变迁中的人、物、事和景,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等方面加强选题策划、立项论证、创作研讨等环节的指导引导,推出更多触发人民情感共鸣、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创作出更多彰显海门精神、时代气象,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省及省市文艺领域专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的路径,选送一批有艺术潜质的年轻同志赴省内外文艺院团(校)进行短期进修;运用“师带徒”的办法,安排文广旅系统内各艺术门类专家、业务能手与文艺新人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传授,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推出一批业务新秀,有效解决艺术精品创作人才和队伍短缺不足的问题。三是强化创作生产。实施精品剧目工程,制定精品剧目重点题材三年创作规划。实施重温经典工程,复排传统经典海门山歌小戏《淘米记》《采桃》《心愿》《两媳妇》《孟姜女过关》等。实施精品书画工程,常态化举办“生态家园”田园山水画展览。
4.聚焦传承保护,不断提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水平。一是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大力推动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生三厂旧址修缮项目验收的基础上,加快后续“三防”工程建设。梯次推进徽州会馆、武进士故居等区级文保单位修缮工程,确保文物安全。加强余东古镇建筑群、常乐老街、颐生酒窖池等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优化文物领域研学旅游休闲旅游线路。启动实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组织申报第二批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第三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积极申报实施文物安全试验区。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实施好非遗传承展示工程,重点针对海门山歌、通东民歌等国家级、省级非遗开展传承展示、互动交流等活动。推动“非遗+”融合模式,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课程进校园、非遗公益培训进场馆、非遗技艺展示进景区等活动,设立一批非遗学校传习基地,组织开展非遗讲座、演出、展览展示、互动交流等传承活动,进一步拓展非遗活态传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