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局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打造“江海文化核心传承区”“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目标任务,按照“文旅项目求突破、特色活动创亮点、消费提振有成效、品牌创建上台阶、各项工作争领先”的工作思路,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公共服务、精品创作、文化传承、市场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持续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城市文旅品牌,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激发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动力。
1.聚焦文旅融合,强化产业发展硬支撑。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深化文旅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压实抓经济、拼项目、稳增长的政治责任。一是狠抓文旅项目招引建设。促进文旅产业结构创新,围绕“研究、会办、跟踪、落地”四个核心环节,做好动态跟踪对接,重点围绕数字动漫、电竞游戏、视频创作等行业开展敲门招商、精准招商,招引一批龙头型、总部型、融合型文旅项目,扎实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洲际花博园等项目早投产、早出成效,加速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契机,全面融入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大局,积极主动对接嘉定、昆山、太仓等地文旅部门,共同打造嘉昆太海地区城际短途游和跨省多日游线路。二是大力培育文旅市场主体。以培育新增长点为突破口,强化文旅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实行企业梯度培育,按照“签约一批、注册一批、转运营一批、入库纳统一批”的工作思路,推动规上文化企业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做好对在库企业的走访调研,掌握企业实际运营质态,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运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南通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三是强化文旅品牌打造。紧盯具体工作任务节点,落实落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聚焦农文旅深度融合,挖掘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努力把农文旅融合业态规模做大、产品做精、环境做美、品牌做响。聚焦“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提炼文旅IP形象,重点发挥临江动画、三星直播等新兴文化产业引领作用,切实发挥6个首批文旅产业特色村落榜样作用,支持特色村落在文化产业发展、融合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非遗体验宣传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指导全区乡村文旅品牌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以市场化方式搭建节庆、演出、展览、赛事等文旅消费载体,不断创新“四季江海”文旅集市、“点亮海门之美”文旅夜市、江海文化旅游季等文旅品牌活动内容和形式,顺应消费潮流,营造一批夜生活、“电竞+”、国潮文创等消费新场景,开辟“旅游+运动赛事”等消费新赛道,让消费体验变得更时尚、更好玩、更有趣,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文旅爆款。
2.聚焦优质共享,推动公共文旅资源直达基层。坚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回应人民的文化新期待、新需求,推出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升级公共文旅服务体验。创新“数字+”“网络+”“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挖掘公共文旅空间潜力,提升公共文旅空间的适用性,加强数字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资源建设,尝试运用新媒体、VR等载体手段,让更多的人共享公共场馆服务。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百姓舞台功能发挥、培育典型上更下功夫,使之真正成为广大群众重要的精神文化家园。推进区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复评。二是大力丰富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下移重心、下沉资源,用好公共文化阵地的服务网格,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拢,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创新“家门口”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共享机制,组织“家门口看大展”活动,引导江海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更多运用数字科技手段,通过“云端”“指尖”把优质文化资源放大。办好“家门口赏好戏”活动,创新送戏方式方法,打造“四季村晚”“送戏下乡”示范项目,组织优秀剧目巡演,让“文化大餐”更接地气。开展“家门口享好玩”活动,按照“每季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的目标,精心组织“江海之春”“文化养老展才艺”“文化惠民潮”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好玩有趣的文化活动。三是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内驱力。进一步了解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群众参与的内驱力,扩展基层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来源,发挥“五星工程奖”获奖作品和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孵化力度,搭建基层群众展示自我的文化平台,让群众从观众变身成为演员,更加便捷地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生活、展现文化才艺。2025年力争新增星级群众文艺团队5家以上,省级“优秀群众文艺团队”1家以上。
3.聚焦攀高逐新,打造“海门属性”艺术精品。将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与民心同频共振、与所需相向而行。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引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结合海门地方文化和特色,推出更多具有江海特色、贴近时代脉搏、触发人民情感共鸣、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海门形象”。二持续打造海门特色精品力作。在完成《常乐儿女》剧本修改第六稿基础上继续打磨提升,申报参评上级奖项。创排山歌音乐剧《江海一家人》、红色主题山歌剧《卧底将军》,复排传统经典海门山歌小戏《心愿》《两媳妇》《孟姜女过关》等。常态化举办“生态家园”田园山水画展览,实现全年组织创作书画作品600件以上,力争省级以上获奖、入展书画作品50件以上。完善小剧场剧本创作、建组排练、剧场匹配、常态演出的剧目创作孵化生产链,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小剧场剧目。三是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持续营造“三个尊重”“三项机制”良好创作生态,重视文艺人才培养,特别是重点发现、培养、招录和扶持扎根本土的年轻文艺人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师带徒”方式,提高人才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建设一支德艺双馨、专业均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4.聚焦活化传承,焕发文保非遗勃勃生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用心用力书写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一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推进海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强化文物资源空间管控,确保文物安全。健全文物登录制度,完善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物安全巡查员机制,推进文物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提高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坚持保护修缮与彰显价值并重。完成徽州会馆厅堂、张氏宅园旧址、武进士故居3处文保单位修缮工程,重点推进海门大桥镇建筑群(民居、店铺)、武进士故居等文保单位的修缮项目资金落实。组织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推荐。推出展现江海文化、张謇文化特色的精品展览和社会教育示范项目,支持联合、巡回、流动和网上展览展示,推动文物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三是统筹推进非遗保护研究、传承传播。继续发掘非遗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省市区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积极推进非遗产业化拓展工程,重点围绕红木雕刻、色织土布、沈绣、倪琴等技艺类项目,结合文旅活动特色品牌,开设非遗集市专区,助推非遗产业加速扩大规模。推动“非遗+”融合模式,加强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赋能,发展具有海门特色的非遗文化创意重点项目,创建非遗研学基地、传承基地,打造非遗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拓展非遗活态传承渠道。
5.聚焦底线意识,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治理。强化底线思维,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阵地。一是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推进涉企行政合规指导,积极主动靠前服务,提升企业办事的便利度和获得感。强化监管能力,尤其是做好新业态的引导和服务,探索旅游民宿备案监管新模式,加强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以及“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二是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抓好行业内安全生产常态化监督,强化主体责任五大板块提升工程,有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针对行业特点,采取进企入户式的行业指导,按照娱乐场所、网吧、星级旅游饭店、A级景区、旅行社等细分行业“量身制定”监管措施,提升企业自主管理安全生产能力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三是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持一把手抓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协同推进的整体合力。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护苗”等专项行动,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狠抓重大活动、重点时段、重要节目的安全播出保障工作,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6.聚焦全面从严,严紧压实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新征程上要做好文广旅各项工作,就要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信念跟党走,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以班子带支部,以机关带系统,推动机关党建工作上水平、出亮点、有特色,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学习成果加快转化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文旅新实践的科学思路、务实举措和实际成效。二是锻造过硬队伍。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持续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实现文广旅系统党员干部既勇于开拓创新又持之以恒抓好落实,既敢拼敢闯又善于团结,勇担新使命,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三是营造清廉氛围。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严格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肃党内生活,强化教育监督,筑牢责任链条,形成党风廉政建设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坚持多种形式、多元内容、多种方式开展纪律教育,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把严的标准树立起来、把严的纪律执行起来,推动文广旅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养成纪律自觉。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