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我局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项目招引、企业培育、品牌创建、文化彰显、治理能力”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守正创新,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力度。以培育新增长点为突破口,加大规上文化企业的培育力度,锚定全年目标,靶向攻坚,推动规上文化企业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围绕考核攻坚目标,加大对在库文化企业走访调研,掌握企业实际运营质态,强化营收增量和增幅的监测,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二是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落实见效。充分结合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找准乡村振兴“文旅纽带”和“经济纽带”的融合点,依照“张謇故里书写更多张謇故事”的定位,做到一村一品、一堂一品、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将“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农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IP,全力推动文化产业赋能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招引、重大项目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叠石桥国际广场、梦幻江湾及洲际酒店、希尔顿酒店等建设,加快壮大平台经济、直播电商等文旅商业新模式,在文创主题街区、村落、文商旅街区项目建设和旅游重点村创建等方面精准发力,全方位推进文旅产业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契机,全面融入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大局,积极主动对接嘉定、昆山、太仓等地文旅部门,共同打造嘉昆太海地区城际短途游和跨省多日游线路。
2.提质扩容,推动文旅消费全面升级。一是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通过创新消费场景、发放消费助力券、举办品牌活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等方式,带动文旅消费更加“旺” 起来。在持续开展“点亮海门之美”文旅夜市、“四季江海”文旅集市、江海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旅活动的同时,创新举办首届“江海有情·海门有戏”长三角地区戏剧展演月、“学张謇就到张謇故里来”研学季等特色鲜明、主题凸显的特色文旅活动,强力激发消费活力,全面打造高显示度的文旅品牌标识。二是创新探索“+文旅”模式。持续探索“音乐+文旅”“赛事+文旅”“文博+文旅”“演艺+文旅”等模式,以市场化方式组织开展音乐节、演唱会、戏剧节等活动以及“中国足协乙级联赛”等赛事,更好发挥各类“+文旅”活动、赛事的“引流”作用,持续抬升全区消费热度。三是全力宣推文旅特色资源。通过举办文旅品牌活动、积极参与品牌荣誉申报评选等,更广范围宣传推介海门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线路产品,及时完善“学张謇,就到张謇故里来”亲子研学精品线路,持续利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开展海门文旅资源、特色线路等推广,力争打造出海门“爆款”旅游线路产品。
3.多措并举,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质效并举。一是紧扣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持续发力。及时了解掌握省市最新考核细则,认真查找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工作方法。落实“周汇总、月研判、季点评”制度,定期召开高质量考核工作推进会,系统培训和现场辅导相结合,提升文化活动台账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出台“一考核、三挂钩”办法,将“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列为对区镇(街道)高质量考核指标和区级文化场馆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省级奖补资金数额、送戏下乡场次、图书配送数量等紧密挂钩。充分发挥“六馆一院”的半壁江山作用,以及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阵地作用,拓宽文化惠民服务渠道。力争实现在南通市级考核中名列第三。二是办好品牌文化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统筹开展“文化惠民潮”系列活动,继续开展好第十八届“海门之夏”广场文艺调演活动、“欢乐金秋 福满江海”中秋国庆活动、第六届江海文化旅游节、“点亮海门之美”文旅夜市、“东洲文韵”2024年区文化馆、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系列活动,实现群众性文化活动赋能美好生活。三是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统筹做好文化“四送”,注重开展反映乡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自助式文化活动,确保全年完成送戏300场、送书2万册、送展览50场次、送培训2万人次的年度目标。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力争新增省市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3家以上,新增星级群众文艺团队10家以上,新增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1家以上。
4.勇攀高峰,不断繁荣艺术精品创作。一是强化组织引导把握创作方向。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重要时间节点,深挖地方资源,让人民成为艺术的主角,着力推出一系列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实现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力争在省市各类艺术作品评比中有新的突破。二是强化文艺创作多出精品力作。精心打磨原创大型海门山歌剧《常乐儿女》,在巡演中根据专家讨论意见对剧本进行进一步提升,推荐申报省市级“五个一”工程。做好“江海韵·山歌情”歌词作品评审,评出的优秀作品邀请专业作曲进行谱曲并做好宣传推广。常态化举办“生态家园”田园山水画展览,实现全年组织创作书画作品600件以上,力争省级以上获奖、入展书画作品达30件以上。三是强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方式,开设专业技术培训提升课程,提高人才队伍整体专业水平。聚焦目前紧缺的专业文艺人才,精准招录一批目前亟需的舞蹈类、音乐创作类、编剧类专业年轻人才6-7名,有效解决文化人才和队伍短缺不足的问题。
5.传承保护,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一是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及时化解区域内文物安全隐患,完成国保单位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防雷工程及修缮工程省级验收,推进区级文保单位徽州会馆厅堂的修缮保护工程,确保文物安全。规范开展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和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修复工程。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基础性工作,完成市级文保单位颐生酒窖池的“四有”工作。有序推进海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推进考古前置工作,加强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提高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提升全区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水平,将非遗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纵深和文化空间中,发挥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势,推动“非遗+”融合模式,积极推进非遗产业化拓展工程,结合文旅活动特色品牌,开设非遗集市专区,扩大社会面影响。重点围绕红木雕刻、色织土布、沈绣、倪琴等技艺类项目,助推非遗产业加速扩大规模。三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重点针对海门山歌、通东民歌等国家级、省级非遗开展传承展示、互动交流、宣传展示等活动,借助主流媒体、公众号、视频号等丰富的媒体渠道,突破传统展演和宣传的局限性,将非遗变成“活”的文化,延伸非遗的传播范围。加强非遗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赋能,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赛事”等方式,让人民群众成为非遗保护的新主体,让非遗走出历史、走进当下、走向未来。
6.强化治理,提升文旅市场管理水平。一是要强化服务思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持续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意识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行简政放权,完善更新行政许可权力清单,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四级同步。做好新业态的引导和服务,探索旅游民宿备案监管新模式,加强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以及“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二是要强化底线思维,不断筑牢安全防线。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形成完善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围绕全区治本攻坚实施方案“八大行动”,紧盯文广旅行业领域易发生事故的重点领域环节,聚焦3个方面、9项重点任务集中攻坚治理,推进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三是要强化系统思维,持续提升市场治理水平。构建多元共治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体系。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持续深化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重点做好暑期文化市场执法专项行动、中秋国庆节期间文化市场执法保障行动、扫黄打非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等检查行动,确保综合执法工作成效明显,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执法监管效能有力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