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南通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9片“能源巨翼”在码头完成装载后启航,横跨重洋远赴丹麦。这些单片重量达128吨的庞然大物,如何突破物理极限完成跨洋运输?
密切协作,完成极限挑战
此次运往丹麦的V236型号风力发电机叶片共9片,单片长117.8米、宽6.55米、高6.875米,立起来高度接近40层楼。如此庞然大物,不仅考验制造工艺,更是对物流运输的极限挑战。
此次作业刷新了国内同类产品海运纪录——是我国目前出口的最长、最重、最贵的风力发电机叶片。这不仅是技术与制造实力的结晶,更是中国绿色能源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
为确保转运万无一失,艾郎风电与物流运输企业制定了周密方案。上海DSV物流公司项目经理舒尧佳介绍,叶片从码头堆场到成功上船需经历装车、转运和装船三大环节,单片作业耗时约2小时。
装车环节,特制运输车辆成为关键力量,其80米长轴线、16根轴的独特设计,如同坚实臂膀稳稳托住叶片。吊车操作团队凭借丰富经验,将叶片重心精准落位,每个细微动作都需要团队默契配合。
转运环节,百米长叶在码头宛如“笨拙的巨人”,难以转弯,运输团队创新采用“倒车迂回”策略,短短一段路程就要耗时1小时。
装船环节是全程的“重头戏”,也是难度最高的一环。两台150吨吊机如钢铁巨人,在指挥员指令下,同步升起吊臂,稳稳抓住叶片两端,跨越船舷后,平稳地将叶片放置在货轮甲板。
整个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实时监控风力变化,严格控制人车站位和起吊速度,每个步骤都经过反复演练,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智慧。
创新领航,交出闪亮答卷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风电产业崛起的大背景下,创新是企业突围制胜的核心引擎。最新数据显示,南通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凭借创新驱动与战略布局,交出亮眼“成绩单”:今年以来,公司销售额超20亿元,入库税金突破9000万元。
作为全球规模领先的叶片生产基地,艾郎风电依托“两海战略”,深度布局海上风电与海外市场。目前,其国际客户已拓展至5个,业务国际化占比超70%,并持续攀升。南通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志明介绍,今年公司进一步深化与荷兰、丹麦等传统风电强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订单版图。此次运往丹麦的新型叶片,扫风面积达560平方米,迎风面显著扩大,发电功率实现大幅跃升。
从80小时精密脱模的前道工序,到7~10天严苛质检的后道流程,每一片艾郎叶片都凝聚着极致工艺。面对风电整机大型化、轻量化发展趋势,公司去年研发投入超6000万元,已斩获5项发明专利、44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10项发明专利正全力攻关突破。
产业腾飞,海门逐鹿全球
巨型叶片扬帆出海,企业车间昼夜不息,这背后是海门风电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彰显着中国风电产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崛起之势。
近年来,海门风电产业集聚效应显著。风电主机设备、安装装备、海上运维船舶等相关产业在海门串珠成链,形成完整且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这种强大的“虹吸效应”不断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让海门风电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海外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以艾郎风电为代表的海门风电企业,凭借领先技术、卓越产品和良好信誉,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广泛认可。今年艾郎风电在手订单突破55亿元,这不仅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劲的有力证明,更是海门风电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目前,海门风电产品已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名片”。
“未来,我们将继续抢市场、抓质量、强研发、育人才,深化国际布局,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多‘艾郎’力量。”蒋志明的发展愿景,道出了海门众多风电企业共同的使命担当。
经过20多个小时的密切协作,装载着新型风电叶片的货轮缓缓驶离港口。这些“绿色巨人”不仅承载着清洁能源的希望,更寄托着中国风电产业不断前行、永不止步的坚定信念。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叶片”漂洋过海,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