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清明至 印糕香——
古韵匠心的舌尖传承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03 字体:[ ]

02.jpg

清明时节,启海地区弥漫着淡淡的桂花豆沙香。街头巷尾,一笼笼冒着热气的印糕刚出蒸锅,就引得市民争相购买。印糕,这一正面印有“福、禄、寿、禧、财”字样的传统时令糕点,不仅是祭祖的必备食品,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凌晨三点的匠心

余东古镇菜市场北侧,赵桂林师傅的印糕铺子香气四溢。已近中午,顾客仍络绎不绝。年过六旬的赵师傅年轻时曾参军入伍,退伍后重拾祖传手艺,一做就是40年。清明前后十天,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浸米磨粉,“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浸泡两小时再碾粉,差一步口感就不对。”赵师傅告诉记者。

制作印糕的关键在于“印”。赵师傅取出一块斑驳的木质印糕板,轻轻抚过上面的纹路:“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用了30多年。”他动作娴熟:铺粉、填馅、扣印、敲板,一气呵成。随着“咚咚”几声,“福禄寿禧财”五个字跃然糕上,再经蒸制,雪白的糕体蓬松软糯,咬一口,赤豆沙如巧克力酱般流淌。

一勺豆沙见功夫

印糕制作上,赵师傅有自己的诀窍。“印糕的灵魂在豆沙。”赵师傅说,“我坚持用赤豆手工熬馅,慢火细炒至绵密如酱,现在有人用现成豆沙,但香味差远了。”邻居们笑称他是“倔老头”,可尝过他做的印糕后,又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蒸制时火候同样讲究。“8分钟刚好,短了不熟,长了豆沙会冒出来。”赵师傅盯着蒸笼,额角沁出汗珠。刚出锅的印糕需摊凉,铺满案板的景象宛如一幅民俗画。

传统与当下交融

在通东地区,印糕是清明祭祖的“标配”,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顾客李女士捧着刚买的印糕感慨道:“小时候跟着爷爷来买,现在带儿子来,吃的就是这份传统。”店里忙碌时,隔壁邻居们就主动过来帮忙,有的包装印糕,有的收钱。邻居们说,赵师傅虽然话少,但热心肠,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忙。

如今,像赵师傅这样的手艺人日渐稀少,但印糕的魅力仍在延续。蒸汽氤氲中,这小小一方糕点,不仅是清明的味道,更是一代代匠人用双手写下的生活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