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通市常海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西厂区,年产6000吨异麦芽酮糖醇技改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这个曾以生产三氯蔗糖为主的厂区,即将在4月底迎来新生——通过生物制造技术改造,转型为现代化生物制造基地。
地处三厂工业园区青龙港工业片区的常海食品,已深耕食品添加剂领域多年,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海门一家老牌重点骨干企业。随着青龙港片区退出化工集中区,企业停止了西厂区三氯蔗糖自主生产,转为采购半成品加工模式。面对产能骤降的挑战,公司将目光投向生物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是破局之道,转型是必由之路。常海食品唯有创新转型,才能重塑新辉煌。”常海食品董事长曾伟山说。
2020年起,常海食品开始生物制造技术研发,选择的第一个产品为异麦芽酮糖醇。常海食品企业技术中心与总部生物研究院分工合作,研发固定化酶和生产工艺。经过2年多技术攻关,常海食品成功研发出固定化蔗糖异构酶,完成异麦芽酮糖醇小试。2023年,常海食品在西厂区建设中试生产线,并顺利完成异麦芽酮糖醇的中试。经检测,产品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国际标准,完全可以进入产业化生产。
异麦芽酮糖醇是一种新型的低热甜味剂,由蔗糖经异构后变为异麦芽酮糖,再经氢化、精制而成。曾伟山介绍:“目前,国内外生产异麦芽酮糖醇采用的生物制造技术是发酵法,发酵结束后要二次分离。而我们采用的是当今更为先进的生物制造技术——固定化酶催化转化法,不仅可以实现酶的重复利用,还能省去传统发酵工艺的二次分离环节,使异麦芽酮糖醇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环保指标更优。”
“我们技改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和三厂工业园区的鼎力支持。”曾伟山说。去年底,常海食品启动异麦芽酮糖醇项目,利用西厂区原有厂房进行改造,一期投资3500万元。三厂工业园区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为其办理各种手续,并组织专家专题会办,打通项目建设遇到的瓶颈,确保项目如期建设。
目前,厂区内氢气站已建成,4月中旬项目设备安装到位,月底投入试生产,年产3000吨异麦芽酮糖醇。项目正常投产后,后续将再添置部分设备,将年产能扩至6000吨,年产值超亿元。
异麦芽酮糖醇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强了常海食品向生物制造转型的信心。随着常海食品从小试、中试到产业化应用能力的集成,更加夯实生物制造基础。常海食品将以此项目为示范,逐步建设肌醇、L-苹果酸、L-苯丙氨酸等生物制造项目,从而在西厂区打造一个年产值超5亿元的生物制造项目基地。“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年左右时间在西厂区再造一个新的常海食品。”曾伟山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