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这瓶盐,藏着海门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密码”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29 字体:[ ]

“这瓶盐,是我们中天钢铁南通公司从钢厂废水中‘炼’出的绿色答案。”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董才平将一瓶晶莹的工业盐样本带上会场,引发热议。

这瓶看似普通的盐,不仅是中天钢铁南通公司“分盐结晶”技术的产物,更是海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注脚。

钢厂水处理系统喝进去的是废水,吐出来的缘何是有价值的盐粒?千万吨级钢铁厂,地上地下无一处排水口,每年上千万吨废水如何做到滴水不外排?水处理厂无人化运行,智能化大数据技术如何让废水处理变得更聪明?

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进中天钢铁南通公司,揭秘隐藏在这瓶小小工业盐里的“绿色密码”。

绿色使命

钢铁厂的零排放挑战

中天钢铁南通公司的取水地位于靠近入海口的通吕运河,河水中盐含量是长江上游的两倍以上,而钢厂又建在海边,其雨水、地下水的含盐量明显高于内陆城市。这意味着,钢厂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新水还是废水,都必须进行除盐处理,否则盐分中的有害物质长期在厂内循环使用,会堵塞或腐蚀设备、影响产品质量。

一直以来,钢铁行业都在探索“分盐结晶”工艺,以打通废水零排放“最后一公里”,但成功案例却鲜见。所谓“分盐结晶”,就是把废水进行水盐分离,纯净水供钢厂回用,盐水通过高温加热,蒸发掉水分,余下盐晶。要不要尝试“分盐结晶”工艺?围绕这个问题,中天钢铁与当时项目的承包建设单位进行了数月的论证。“系统成功与否,都是对中天钢铁的巨大考验,但绿色环保,始终是我们不变的责任和追求。”公司能源管控中心主任方神州回忆道。

最终中天钢铁决定,投资15亿元,在南通公司建设综合水处理零排放项目,建成世界首座投产即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钢厂。

点绿成金

从废水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盐粒

位于钢厂东南角的中央水处理厂,每天都会接收来自各生产单元近两万吨废水。这些废水含有微生物以及酸、碱、盐等物质。“中央水厂通过各道净化工序,将废水制成纯水,全部回送至各生产单元,被分离的盐水不再对外排放,而是紧接着进入超滤、纳滤、高压反渗透等工序,得到以氯离子为主的高浓盐水,并进入蒸发车间进行最后的‘变废为宝’。”方神州介绍。

在中央水厂末端的蒸发车间,再也看不到大型水池和汩汩废水,取而代之的是一袋袋白花花的氯化钠盐,整齐堆放在一座小型仓库。公司能源管控中心团支部书记徐洁明说:“这些盐一袋是一吨重,每天可以生产20袋,纯度达99%,达到了国家二级工业盐标准,市场用途很广泛。”

绿色引擎

为水处理装上“智慧大脑”

实现废水零排放不仅靠先进的技术工艺,背后还有智能化的深度助力。

来到被称为中央水厂“智慧大脑”的集控中心,3名员工正通过电脑控制水厂运行。

正前方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现场实时画面、数据图表,只需轻点鼠标,便可以查看全厂水质及给排水设备运行情况。一名工作人员说,现在通过集中智能化管控,同样人数可以完成过去两倍以上的工作量,而且更全面地了解全厂水系统情况。

其实,类似创新应用悄然藏在中天钢铁的各个角落。

走出集控中心,爬上一座约10米高的水处理池,池壁上一个圆形管道正向汩汩废水中吐出一种黄褐色药剂,水中逐渐出现大量悬浮的细小颗粒,即“矾花”。几分钟后,矾花沉淀,水就像被施了魔法般变得清澈见底,这一技术便是混凝沉淀工艺。过去,专业人员要定期到现场巡检,根据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加药剂量,但在水质波动大时,无法精准计算药剂的使用量,也无法保证水质的稳定达标。现在有了智能加药系统,一切变得轻松高效起来。

政府助力

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中天钢铁南通公司在逐绿而行的道路上,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成为海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杆。这背后,是企业的创新精神,更有政府服务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海门实施工业大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智改数转网联“三大工程”,在海门港新区重点发展以中天为代表的钢铁和钢铁配套产业,着力打造技术先进、产品领先、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钢铁基地。

“我们坚信,中天钢铁的成功经验能为更多企业提供宝贵经验,推动整个行业朝着绿色、高效、智能化方向大步迈进。”海门港新区相关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说,“展望未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中天钢铁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其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