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区科技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开启新一轮“创新海门”建设三年行动,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取得新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攀升。一是狠抓科技招商。构建“1+1+5+N”的科技招商组织架构(第一个“1”即“科技招商中心”,第二个“1”即“科技人才发展集团”,“5”即五个驻外分局,“N”即以区镇为主体组建的N支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制定出台《关于加大科创项目招引的若干政策意见》《2024年科技招商攻坚考核办法》《科创项目综合研判评审工作指引》,定期召开项目质量评估研判,动态掌握项目跟进对接情况,推动项目加快落地。聚焦北上广深、苏州、华中等科创资源集聚地,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频次,先后举办全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中国老科协“老专家海门行”等科技招商专场活动40余场,经初步研判后推送区镇项目超百个,完成签约28个;全年认定南通市科创项目180个。二是狠抓资源导入。紧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战略契机,积极对接以沪苏为中心的大院大所资源,加速汇聚一批重量级、功能型、创新型高校院所资源,推动海门“产业优势”与院校“专业优势”对接。今年以来,武汉大学(海门)集成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正式开园,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学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三是狠抓指标推进。指导企业合理归集研发费用、设立财务系统研发科目、整理归档研发费用备案材料;联合临江新区等区镇举办技术合同登记实务培训,指导区镇和企业更好地做好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全年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96.07亿元;2024年,截至四季度末,新开工项目累计认定5个,新招引项目累计认定1个,位列南通第一。
企业引领支撑稳步推进。一是创新性企业集群不断壮大。依托“科创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全成长周期培育体系,组织3个批次共470家科技型企业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全年评价入库390家;组织江苏金呢工程织物股份有限公司等47家企业申报省民营科技企业;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2家,通过认定107家;澳斯康生物连续三年获评省独角兽企业;科美自动化、酷泰克保温、万维新能源等3家企业获评江苏省瞪羚企业。二是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健全。今年以来,组织10家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市级研发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其中分别3家、12家分别获省、市绩效评价优秀;推荐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江苏省新药一站式高效非临床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中,获后续支持经费200万元。江苏神猴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江苏珂玛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列统省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参加省第五届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大赛,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三等奖、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获优秀奖;截至目前,已为300余个备案研发项目、企业提供一对一线上辅导。
载体平台活力竞相迸发。一是载体能级再提质。研究制定《南通市海门区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载体运营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明确科创载体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厘清重点载体功能定位,引导全区科创载体聚焦“3+2”主导产业,招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从而实现特色发展、错位竞争。邀请孵化载体建设专家围绕专业型孵化器运营管理服务体系构建为全区载体建设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推荐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创园分别申报省标杆孵化器和南通市科技企业加速器;积极对接上海小马科技、武创大智、苏州三螺旋等第三方运营机构与海门载体洽谈合作。二是平台布局再深化。高质量建成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孵化器、东布洲致远医疗器械孵化器、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等引领性平台;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母基金,有效缓解科创项目需要跟投的问题,增加谈判筹码,助力项目加快落地;重点推进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目前中心13个项目正在推进中,其中2个项目已注册落地。
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一是持续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推荐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项目3项、前沿技术应用场景5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绿色技术1项和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此3项项目均已进入现场考察)、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面上项目3项、社会民生指令性项目8个、指导性项目8个;招商局重工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顺利通过中期检。二是持续强化人才服务。申报科技部火炬计划人才项目18项和省双创团队3个、双创人才4人、科技副总9人;构建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外国人来华工作体系,现有在海办理来华工作许可的外国高端人才61人(A证),较去年净增6人。三是持续强化乡村振兴。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今年以来,依托省农村科技超市、星创天地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14次,培训人员500余人;2024年2月29日,联合市科技局开展2024年“支农强农富农”活动。
创新生态环境更趋优化。一是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完善区科技创新工作专班“监督—检查—通报—整改”督察机制,实行重点工作交办督办制度,有力推动了领导交办工作的落实到位;今年以来先后召开了12次科创例会,对科创载体、科创项目、高企申报等重点工作进行研究推进,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下发了科创委10期工作要点,编制印发工作月报10期、工作周报32期,推动各区镇、各成员单位协同创新。二是校企合作持续深化。组织参加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等产学研活动23场次,联合区镇开展专题校企对接12场,南通理工学院与振康机械签约共建“振康机械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联合南通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及科技镇长团在海挂职老师为大艺科技、中兴能源、艾郎风电、爱尔思精密成型、招商局重工等企业开展“点对点”的技术巡诊,通过面对面技术对接帮助企业破解在研发和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15项。三是政策金融支撑提升。结合高企培育走访联合海门农商行、中国银行、江苏银行、邮储银行、张家港农商行等主要银行对10个区镇的企业,开展企业融资需求服务;联合区金融办、发改委、海门金融监管支局等部门组织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政银保担企对接会活动,为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服务。四是干部队伍活力显著增强。聚焦新质生产力专题,会同区委组织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举办“月学月训”科创专题培训班,推动新质生产力率先破题;吸收张家港农商银行加入“党建共同体”,共同开展“严明纪律规矩永葆清廉操守”党纪学习教育,“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苏南行”等多项活动;组织区科技局全体人员参加区级机关文体竞技赛,经过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最终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