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为引领,农业强区建设有力推进。我区荣获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连续四年蝉联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南通唯一);22个村获评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张謇故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入选省第一批片区培育名单(南通仅3个);畜牧业统计工作被农业农村部评估为优秀县;粮食生产和油料生产工作突出获得省厅“双料”表扬,水生动物病害测报工作绩效评估获全省一等奖第一名。区农业农村局荣获2023年度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保种繁殖研究所荣获第四批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南通首个)、江苏省科技小院(全省第5)。制定出台了《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内培外引 壮大“新农人”队伍的若干政策措施》和《2024年南通市海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等重要文件。成功举办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座谈会、“海农杯”农村创新创业大赛、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交流座谈会、2024“苏韵乡情”南通专场暨海门现代农业项目签约等活动。
一、紧抓“头等大事”,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
始终将稳产保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保障全区重要农产品稳定、有效供给。一是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综合产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9.9万亩,增长0.4%;单产324.6公斤,与去年持平;总产25.94万吨,增长0.4%;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增幅均列南通第一。蔬菜播种面积59.67万亩次,增长0.6%;总产149.06万吨,增长7.1%。渔业总产量6.8万吨,增幅3.3%。全区能繁母猪保有量9448头,位于绿色区间。二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1.32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61.89万亩)的82.9%。2024年新建1.68万亩,改造提升4.24万亩,建成万亩示范方1个,千亩示范方5个。三是有效实施保种繁育工作。深入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分批繁育地方种质资源品种,今年共繁育65个,海蜜H11724已取得品种登记证书。扎实推进海门山羊保种,群体规模达1200头;沙乌头猪保种饲养有序推进。四是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新认证绿优食品13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8.74%。开展产地农产品速测8.05万批次,出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501万余张。
二、注重“优势叠加”,加快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推动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三化”同步,深化农旅融合,推动产业兴旺。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建大华种业、苏垦米业、京海新丰种鸡场、常乐A+智能温室工厂、正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特色项目;实施海门山羊地标保护工程、肉鸡全产业链建设等省部级重点项目,培育了优质稻麦、绿色蔬果、海门山羊、海门肉鸡、特粮特经、四青作物等链条完整、带动明显、品牌显著、联结紧密的全产业链。全区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1个,其中新建28个,完成投资24.76亿元。全年完成一产固定资产投资6.37亿元,同比增加3.71亿元、增长138.8%。1-12月,全区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63家,实现营业收入95.52亿元,同比增长4.72%;营收2亿元以上企业10家,同比持平。组织召开全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座谈会,为企业和主体输送政策、解决问题,共商农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加快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提档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培育指导农业企业向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梯队迈进,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雁阵”。苏洪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浩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海门红杉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1家、市级26家、区级11家;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内有2724家,其中省级22家、市级31家、区级244家;全区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61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2家,市级20家,区级106家。三是扩大农业品牌影响力。积极打造“鲜活海门”区域品牌且成功注册,63个农产品入选农业品牌目录,其中“海门山羊”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名录,“海门黄鸡”区域公用品牌、中宝蔬菜、造亚农业、旺盛葡萄等三个蔬果产品入选江苏省级农业品牌目录。积极组织“海门山羊”和“海门黄鸡”区域公用品牌持有单位参加省品牌农产品营销促销大赛,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强化“一体推进”,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工作,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2022-2024年25个南通市乡村振兴先行村153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完工,目前已通过市级、区级两级验收。市级乡村振兴片建设方面,常乐镇“四村联建”智能温室2000万配套项目已完成建设,目前正处于工程审计中。二是大力开展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培育19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片区外13个村规划项目47个,46个项目已竣工。培育常乐镇和三厂街道连片的16个村作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两年培育期内设计片区专项资金规划项目48个,已全部确定施工单位,16个项目已开工,3个项目已完工,其余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三是稳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当年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8368户,其中新建6344户、整改12024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04.82%。指导区镇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水平。每两个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四不两直”暗访,累计发现问题900多处,及时反馈区镇进行整改实行闭环管理。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常乐镇综改项目中共有5大类项目(9个子项目),其中8个已竣工并在验收或审计阶段,1个正在建设中;正余镇综改项目中共有4大类项目(16个子项目),其中15个项目已竣工并在验收或审计阶段,1个正在建设中。
四、聚力“共同富裕”,持续提升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坚持把富民强村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促进共同富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07元,总量南通第一,增幅6.5%。一是实施农村改革富民行动。扩大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覆盖面,开出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单数393个、租金4337万元、面积4.49万亩,保费金额110.94万元。全面实行农村集体产权线上公开交易,今年交易项目1419个,成交金额1.64亿元,溢价总金额416.75万元,溢价率2.6%。二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区238个涉农村(居)村营总收入33105.64万元,村均139.10万元(超200万元的村有18个),其中稳定性收入19936.46万元,稳定性收入占比60.22%,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三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能力。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产业、分层次、分类别举办特色瓜果栽培技术、四青作物栽培技术、山羊养殖技术等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训班43期,培训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人才2894人,完成今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数的180.88%。
五、坚持“齐抓共管”,筑牢农业领域安全生产底线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管理理念,全区农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一是安全生产检查不断推进。深入开展农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检查渔船303艘次、农机477台次、休闲农业和畜牧业等其他生产经营主体504家次,闭环整治隐患582项,农业本质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农业综合执法能力不断提升。推进长江十年禁捕,组织开展联动执法9次,查处长江涉渔案件94起。狠抓海洋渔业和农机安全执法,组织开展联合执法16次,立案查处安全生产案件119起,移送公安机关4起。三是渔业安全扎实推进。全区共有海洋渔船88艘,从业渔民600人左右。坚持“管好港、管好船、管好人”的原则,组织开展船员安全警示教育和应急处置技能培训,涉及渔民1000多人次。组织开展渔港渔船安全隐患排查以及开捕渔船“十个必须”专项检查,做到渔船“不安全不出海、不安全不生产”,确保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同时,常态化联合公安、海警、海事等涉海部门开展涉海“三非”行为整治行动,查扣并销毁“三无船舶”68艘,实现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