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系统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的实施意见》的情况汇报
来源: 教体局 发布时间:2020-12-08 15:14 累计次数: 字体:[ ]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举措,也是系统解决教育发展难题的根本路径。去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教体系统深入贯彻、认真落实,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党管方向,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办学方向,落实党建领航立德树人行动,推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建立局机关干部、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上讲台制度,开展思政“金课”和思政“金牌”教师锻造活动,开评思政德育骨干75人。实施校长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讲政治、讲大局、讲规矩、讲担当”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政治学习的必学内容,围绕“学习教育常态化、调查研究实证化、问题整改制度化”,不断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共组织书记培训班2期,带头为全系统书记校长上党课4次,作融合党建专题辅导报告1次。融合党建,初效明显。根据《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和区委巡察反馈20项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学校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合格党支部的全覆盖。完善民办学校党组织和校外培训机构行业党支部的各项运作机制,做到了应建尽建、到边到底。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16位基层党组织书记被评为南通市学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的实施意见》,推行党员教师先锋指数与积分制管理,今年疫情期间全系统共组建党员先锋队200多个,在摸排统计、在线教学、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复学以后,各校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把党小组建到学科组、年级组,把党员示范岗立到讲台上,为今年中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卓越贡献。开展“党建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三好评选等活动,持续推动基层学校党建从规范走向特色。今年以来共申报“书记基层党建领办项目”37个,确认基层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品牌15个,海南幼儿园等5所学校、东洲国际学校分别入选南通市、江苏省中小学第二批“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成果。党管阵地,坚强可靠。坚持把学校、课堂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清单式管理,下发《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任务清单》《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指引》等文件,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书记抓”和“抓书记”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专题培训,坚决抵制一切腐朽文化、宗教势力进入校园。

二是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培养体系逐步定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新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系统架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明确考评细则,构建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立班级悬挂国旗、每周面向国旗宣誓与重大活动奏唱国歌制度,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开发建立区级层面新德育微课程资源群,成功举办新德育研讨海门开放周等活动,不断强化核心价值的有效引领。申报确立南通学科德育基地学校4个,省中小学品德提升工程建设项目2个。坚持身心健美根本要求。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开齐开足体育健康课、保证校园体育百分百锻炼等要求落到实处。适度提高体育练习、大课间活动体能训练的强度和密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季度监测报告等制度,不断提升学生体质水平。大力推进学生近视综合防控工程,要求学校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1小时制度;疫情期间组织教学骨干,专题研究居家运动的课题,率先下发学生居家运动指南。坚持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龙头工程,荣获全国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县市,代表江苏亮相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夺得省级以上赛事冠军25个,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4所,列全国第一。持续推进体卫艺科技1+X项目建设,仅最近两年,就先后涌现出世界射箭冠军丁倚亮,全国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冠军刘星、成新明,全国优秀少先队员顾嘉琦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健儿,顾悦垲在省青少年田径竞标赛中表现优异,入选国家集训队。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全覆盖。树牢核心素养根本导向。一体化推进课堂革命、作业革命和评价革命,按照“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踊跃展学、以练促学”16字方针,制定各学段《落实课堂革命教学底线要求的指导意见》,分学段召开现场推进会,逐级逐层拉网过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一讲到底、大水漫灌”的低质重负模式。出台《中小学研学旅行行动指南》,建立了一批以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代表的研学旅行路线和综合实践基地;建立完善作业审批制度,开展“五好学生”“星级少年”等评比活动,不断提高育人质效。

三是各类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质态基本形成。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基本完成,分别建立了3个高中联盟、12个义务教育管理集团、12个学前教育集团以及3个职教集团,有力推动全区教育生态发生蜕变。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取得新成效。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12所,回购乡镇民办薄弱园8所,创建省优质幼儿园47所,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超过80%。开展幼托服务项目。从去年开始,我市正式启动托幼服务项目,在机关幼儿园、浦江幼儿园、机关幼儿园、托幼中心等13家幼儿园新招21个托幼班,切实解决群众入托难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兴办各类型早教机构12个,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层次的多样化早教服务。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取得新突破。新建、改建学校16所,改造加固校舍78.55万平方米,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改薄”等项目基本完成,“教育装备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中小学省I类标准达标率95%以上,学校成为城乡最美丽的地方,成功创建南通新优质学校10所。聚焦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补短板、强弱项。仅今年上半年,各区镇学校新增投入资金2310万元。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全覆盖。海门中学成功入选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名单,实验学校等5所高中创成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高考成绩连续9年实现稳步增长,本一上线率从2011年的25.5%,提升至66.3%,本二上线率稳居97%以上,今年还包揽了南通文科前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向深领域。与中南控股集团合作共建南通地区第一家现代产业学院,引进天润汽修、唯新教育、锦添无人机等企业进驻学校实训基地,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机制,成功创建4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3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并入选省职业教育领航学校50强。

四是师德高尚师能卓越的名优教师持续涌现。坚持用制度为教师立德。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补充规定》,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岗位评聘、评先评优等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建立教师宣誓制度、师德述职制度、师德考核档案制度、个人信用记录,以及学校负责人定期汇报制度,完善诚信守范承诺和失信失范惩戒机制。开展“卓越教师群体”“最美乡村教师”“师德标兵”评选以及“百名美丽教师宣传推介、百场师德师风巡回演讲”双百工程等活动,对教师群体或个体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涌现出“一通电话救起一家人”的能仁小学教师黄琴、感动南通教育人物海永学校校长张泉森等一批先进事迹。坚持用制度为成长赋能。出台《海门教师高质量发展彩虹行动计划》,整体规划教师成长体系,构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阶梯式成长系列。广泛开展各类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以赛促练等方式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建立各类名师名品工作室43个,推行名校长工作室、新校长师徒结对、机关学校双向挂职、集团(学校)青年教师发展中心等形式,促进教师尽快成长。近3年,全区共新增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人,拥有省特级教师26人、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648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各项指标均列南通第一。坚持用制度为管理增效。加强并完善了集团内“校长+教师”的支教轮岗、音体美教师“走教制”等制度,探索城区校长教师“1+N”组团交流,今年交流校长教师565人,有效推动了我区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出台“银龄助教计划”,今年聘请65岁以下优秀退休教师40名,创新教职工编制管理方式,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用于保障城乡教师交流和新办学校、教师紧缺学校的编制需求。落实《关于提升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水平的实施细则》,坚持以工作量和实绩为导向,不断改进学校绩效考核和分配办法,加大工作量和实际业绩考核权重,从而让绩效改出差别、改出动力。拓宽优秀教师进入渠道,出台“东洲雁归”海门学子回海从教激励办法,加大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力度,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序列。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厚爱下,海门教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学生培养、教师发展、学校办学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也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答卷。但是,与“撤市设区,全方位融入南通主城”“深化改革,全方位转变育人方式”的新格局、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一是党建业务融合不够有力。少数学校党建工作依然存在主业意识不强、力量不足、业务不精、融合不紧的问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进一步发,师德失范现象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风险。下一步,将在把党建工作的重心从抓合格规范转向到抓特色品质上来。按照《教育系统“党建领航、书记领责、党员领路、教育领先”工程实施意见》要求,实施学校基层党建创新培植工程,通过抓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党建+N”融合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中小学党建品牌项目和创新案例,探索建立“党建阵地、德育园地、教学天地”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窗口,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

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学校建设的速度与城市发展的进度还不匹配,部分区域学校起始年级学位供给矛盾较大,“城区挤、乡村弱”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失衡不均、失调断层的问题亟需解决。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大班额大校额销号计划,全力以赴做好实验附小聚贤校区、实验初中聚贤校区、实验小学新城校区、能仁中学新城校区、海南小学食堂、东洲仁恒学校、能仁中学食堂建设、海门中学综合楼、实验学校体育馆、证大中学、证大小学等改扩建等一系列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资源供给。另一方面,还将深化“区管校聘”改革,试点“区有、团聘、校用”的管理模式,采取“集团聘、学校用”的方式开展教师聘任,充分发挥集团用人自主权,通过打破集团用人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化解我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

三是现代教育治理不够完善。全面育人的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育人方式转变还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内部制度体系亟需重构,校长驾驭风险的实力、教师参与治校的动力、学校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家校共育的合力还有待提升。目前,已将学校制度重构作为今年下半年学校的重点攻坚任务,列出工作清单,明晰推进路径,强化落实。下阶段,将继续推进新教育“1+N”深耕行动,通过新教育实验的一项行动的深入实施,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和办学品质的深刻转变。

在海门,教育不仅是民生,更是品牌,是人民群众心中一份沉甸甸的情怀。我们必定牢记初心使命、奋发担当作为,坚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着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