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领 创新驱动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来源: 教体局 发布时间:2020-12-08 15:15 累计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现代化教育名市”总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海门样本”,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红利。

一、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8所,其中,全市现有高中6所,初中28所,小学43所,幼儿园68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1所,在校学生112034名,教职工7485名。现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人、省特级教师26人、海门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20人。正高级教师16人、高级教师1460人。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5个,海门市级名师(名品)工作室33个。

二、主要成绩和做法

一是坚持师德为先,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以“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为指引,不断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师德负面清单制度,以“底线+榜样”的管理铁律,从严从实抓好作风建设,大力实施教育行风提升工程,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海门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补充规定》等文件,对教师的日常行为提出了明确的底线要求。严格执行师德失范“零容忍”,对有偿家教、收受礼品礼金、体罚和变相体罚、招生乱收费、教师经商(微商)等侵害教育肌体、损害教育形象的“毒瘤”,动手术、出狠招。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制度,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岗位评聘、评先评优等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健全师德教育机制,在全市层面组织开展了师德公开承诺、新教师宣誓、师德讲师团巡回报告、“廉洁从教百场微报告”等活动;集团层面健全教师生命叙事、点评等制度;学校层面搭建了“师德讲坛”等平台,通过立体化的师德培育网络,让教师讲述自己的“好故事”,唱响师德“好声音”,引导教师从“生存职业”向“生命志业”转型。

二是坚持价值引领,充分激发教师成长内驱。

凝聚教师发展正能量。大力弘扬“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海门教育精神,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注重对教师的正向激励,大力实施教师关爱工程,培养教师积极的人格心理。积极争取和认真落实教师待遇政策,密切关注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以教师讲坛、教师沙龙、生命庆典等为载体,以生命叙事的形式,帮助老师找寻职业价值和幸福,不断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从业幸福感。

构建教师成长体系。坚持“让每一位教师都发展,让优秀教师卓越发展”的理念,整体规划教师成长体系,构建了“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阶梯式成长系列,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加快建立教师职后培训发展层级标准。拓展平台促进发展。着力教师发展高端研修网络平台、教师发展系列课程等建设,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智库、培训构建协作,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分层次提出不同的成长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帮助每一位教师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加快实施《乡村公益助教行计划》《乡村教师种子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中年教师素养再提升计划》《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优秀教育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充分激发岗位、职称、绩效考核、城乡教师交流、优秀教育人才考核奖励等政策的正向激励效应,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网络和成长体系,推动教师勇于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促进教师自觉成长,鼓励教师从“双师型”走向“全科型”。

发挥名师引领辐射作用。认真实施“一线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以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或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成立若干教师成长共同体,让教师共读、共研,自我成长评价、自我反思总结,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依托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通过传、帮、带有效缩短了教师成长周期,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发挥学校校本培训的优势,以“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导师制”为载体,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成长清单”,重点在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快速成长上取得突破。

积极搭建成长平台。不断完善青蓝结对、同伴互助、名师名品工作室、教师研修中心与培训中心等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学历,通过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以及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以赛促练等方式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组织青年教师大练功、大比武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力度,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平台下的技能大赛,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施了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创新学习模式,通过引入信息化学习、引进高等院校合作、开设学历进修提高班等方式,大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确保幼儿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小学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等现代化指标达成目标。

高度关注乡村教师发展。着力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海门市乡村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实施“每一个名师名品工作室与一所乡村学校开展点对点结对帮扶;每一位城区海门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与一名乡村教师进行一对一定向帮扶;每一名机关中层干部、集团总校班子成员挂职蹲点一所乡村学校”的三个一帮扶机制,实现全员参与乡村教育振兴、全员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局面。依托“领雁工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平台,进一步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科富余教师进行了转学科教学能力培训,对学有余力的教师开展多学科教学能力培训,切实解决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幼有所育”。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以高中联盟校、义务教育集团、幼教共同体为单位,实行学科项目化运作,组织“卓越教师讲师团”“骨干教师公益助教助学行动”等活动,在为学生授课的同时,对受援学校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模式创新、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有效引领和帮助,从而达到“所到一处,受益一方”的效果。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破解教师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创新教育集团管理办学机制。创新幼儿教育共同体机制,推动学前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成立了5个幼教共同体,整体推进幼教共同体文化建设、品牌创建、管理创新,做到城乡联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全市公办园及普惠园占比达90.57%。创新义务教育集团管理机制,推动义务教育集团化、均衡化发展。组建了12个义务教育管理集团(7个小学集团和5个初中集团),将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集团管理,实现了优质资源全覆盖。落实教育管理集团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提升集团运行活力,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管理集团章程,逐步建立起以集团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目前,12个集团已全部成立了集团理事会、监事会,走上了科学、规范、民主的现代化学校管理之路。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海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与学前教育共同体体制机制改革,2017年组建了实验小学、东洲小学、实验幼儿园、东洲幼儿园等4个教育集团,2018年又新组建了5个幼教集团,从行政管理、教师管理、财务管理、内涵发展等方面深入推动教育集团化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高中校际联盟机制,推动高中教育集聚化、高效化发展。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高中学校资源配置,加大“晋星创星”工作力度,实现了优质高中全覆盖,目前我市共6所普通高中,其中四星级4所,三星级2所。创新职教校企联盟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大力推进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快省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创新“引企入校”“行业协会入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深度推进校企联盟发展,目前学校校企合作单位已达130余家。

创新教师均衡配置机制。充分利用教育管理集团的平台优势,加强对教师流动制度的顶层设计,发挥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等政策导向作用,不断完善教师定期轮岗、城乡教师交流、挂职支教等制度,优化顶岗、跟岗学习方式。近三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762人,其中2017年交流校长、教师578人,2018年交流594人。统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源,实行跨学段交流,引导教师向三星工业园区等教师紧缺的区域流动,促进城乡教师整体提升与均衡配置。实施音体美教师“走教制”,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缺编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逐步实现教师资源和结构的优化。深入研究新高考方案,鼓励高中选修学科老师根据学科结构和选课情况,开展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深入探索“选课走班”“跨班走教”等方式,放大教师资源效应。

深化县管校聘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深入推进县管校聘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城乡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在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率先试点以学段设岗,建立了“岗位集中统筹、集中管理”机制,由按校设岗到按学段设岗,全市按高中、职中、初中、小学、幼儿园5个学段设置岗位,报人社局备案,推动“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创新了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新机制,为教师持续发展打通了晋升通道,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能。

坚持“研训一体”,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根据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为抓手,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生学习。落实《海门市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规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主体,团队为载体,实践为取向,校本为特色,反思为主要研究方式的校本教研特点,促进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互动。实施了“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研修员素养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