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2017年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谋划
来源: 海门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1-25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教育局2017年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谋划

海门市教育局

一、主要成绩

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现代化教育”总目标,以“率先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市”为统领,聚焦“不忘初心、开创未来”工作主题,创生新思路,激发新动能,增强新优势,海门教育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教育局党组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素质提升”融合党建项目行动等,压实“两个责任”,聚焦“四个意识”,狠抓“四大行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级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2017年,在市委“七一”表彰中,教育局领导班子连续四年获“海门市‘树一流新形象、创双争新业绩’好班子”称号;获“海门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2项;“党员敬业标兵”称号1项。省教育厅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履行情况督查组来海督查后,对海门教育系统党建与党风廉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二是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市教育局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研究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狠抓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2017年我们以岗位设置动态调整和集中管理机制的设立,破解“按校设岗”带来的教师发展空间受限、流动不畅之难题;用组建教育集团,创新行政管理、教师管理、财务管理、内涵发展体制机制的方式,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继续深化高中校际联盟、职教校企联盟机制创新,实现了高中优质资源的全覆盖,校企合作的多样化、深度化、常态化。

三是现代化建设高效推进。今年以来,我们积极作为,主动协调,教育民生工程高效推进。第一实验小学、新教育小学、能仁小学、实验初中4所新建学校全部建成,其中第一实验小学、实验初中已于秋季开学投入使用;东洲小学食堂进入配套施工阶段,东洲中学食堂已投入使用;四甲中学风雨操场已全面完成,首开初中已完成结构封顶,足球训练基地综合楼开工建设。校(园)舍安全工程进展顺利,39个学校54个项目共9.1万平方米的年度任务中,97%以上的项目已基本完成。启动实施教育装备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海门市教育城域网提速工程,城域网扩容提速,光纤千兆到校,统一互联网出口升至2000兆。

四是教育质量全面丰收。2017年,我市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全市普通类本一上线率52.4%,比省平均上线率高出24.5个百分点;本二上线率98.3%,比省平均上线率高出23.7个百分点;清华北大达线17人。职教对口单招本科录取人数再夺全省第一;“专转本”考试再创新纪录,录取率达88.89%,超过省平均录取率60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中考各类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南通领先,7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200人,占比列南通市第一;在南通市质量抽测中,我市农村初中的均衡度指标列南通市第二;小学学业质量抽测成绩全省领先。2所幼儿园创建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17所幼儿园完成省优复检。

五是队伍素质持续提升。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积极建设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探索集团化办学、岗位集中统筹调控的新机制,推动师资队伍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发展。通过“外引内培”,补齐师资队伍短板。今年,我市新招聘教师149人(含定向师范生44人),有效缓解了部分学校教师短缺的困境;落实“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新教育种子教师培训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卓越教师助学计划”,提升队伍品质,加速教师成长。截至目前,共组织参加各类培训项目78个,培训教师18382人次。在2017年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新增省级教育科学立项课题25项,市级课题百余项,各项指标均列南通各县市首位。

    六是品牌效应不断放大。校园足球、科技艺术、新教育实验等品牌的影响效应不断放大,教育合作全面推进。今年,共举办承办高层次青少年足球赛事15项,省级以上校园足球工作会议2次。荣获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新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3所。海门足球小镇成功获批全省首批特色小镇,校园足球经验受到省教育厅领导肯定和推介。科技艺术精彩纷呈,各类比赛竞赛喜报频传。获省级以上大赛奖33项,其中全国性一等奖以上17项。新教育实验放样全国,成功举办全国新教育实验海门开放周暨“家校合作共育”研讨会,有16个省市近千名新教育代表参加;启动新教育APP建设工作,完成两大新教育课程的研发和356节微课的制作;接待了蒙古国教育代表团及来自全国13个省份28个批次14437人次的专题培训。教育合作全面推进。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接轨上海、融合发展战略,教师研修中心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参加海门与云南腾冲教育合作洽谈会,并签订了友好城市教育交流合作备忘录。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二、存在问题

2017年,尽管我市教育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与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相比还有一些距离。

一是资源布局不够平衡。教育资源分布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资源配置方式不够优化。学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段之间、校际之间差距较大,部分乡村学校基础薄弱、教育质量不高。影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尚未根除,各类教育资源融合发展优势还需挖掘,均衡优质高效的发展生态亟需建立。

二是创新管理不够充分。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学校特征体现不够,错位优势、特色优势发挥不足;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创新意识亟待强化;问题驱动、目标导向、素质为要的多元、绿色评价机制有待强化;提神振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争先进位的文化生态需要构建。

三是教育生活不够完整。重分数、轻能力,重考试、轻素质的教育价值异化现状依然存在;学生负担重、厌学情绪、视力不良等问题依比较普遍;面对课堂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教师不愿改、不会改,学生假投入、假合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以生为本的课堂生态有待建构。部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专业素质提升不快问题、师风师德失范问题、家校合作乱象问题亟需破解。

三、2018年的工作思路与具体举措

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海门教育精神,围绕“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现代化教育”总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积极把握我市“两争三区”新实践,深入推进四大专项行动,突出“美丽学校·美好生活”工作主题,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专题调研,充分挖掘我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推进五大提升工程,培育新增长,积攒新势能,给全市人民群众更大的获得感。

一是师资队伍提升工程。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摸查师资队伍在数量比例、年龄结构、职称岗位、校际城乡分布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解决校际分布不均、城乡比例失衡、学科结构矛盾,部分学校老中青年教师断层缺代,后勤职工队伍余缺并存、用工不规范、专业化程度低、团队凝聚力弱、服务育人水平不高等问题。着力强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并落实师德考核办法,加大师德失范行为查处曝光力度,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度”,探索建立教师跨系统交流制度。继续实施“校长领导能力提升计划”“后备干部成长计划”“骨干教师领头雁工程”“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新教育种子教师培训计划”等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岗位集中统筹调控机制,创新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打造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师资团队与专业化后勤服务队伍。

二是环境与装备提升工程。以“省基础教育装备现代化示范县(市、区)”的创建指标为标杆,以教育民生类重点工程(项目)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倒排建设节点,积极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环境与装备新提升。完成首开初中、弘謇中学(实验初中)二期、浦江幼儿园、锦苑幼儿园四所学校的建设工作,精心组织好能仁中学食堂、张謇职业技术学校三期体育馆工程项目的开工准备工作,加快推进仁恒实验学校建设及包场小学扩建改造工程,督促江城逸品幼儿园开工建设,启动实验学校体育馆工程,协调推进海门中学综合楼地块拆迁工作,尽快尽早完成项目前期手续及土地的检测和修复工作。落实落细校舍安全工程,严格执行校舍年检制度,做好中小学校舍、幼儿园园舍的加固改造工作,形成校舍安全工程长效机制。完成海门市教育装备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分年度目标,补齐部分学校常规装备不达标的短板,突出校本特色的个性化装备配置与使用效能,全力消除校际教育资源孤岛,形成资源“共享共建、互联互通”立交桥。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将校园建筑设计、空间布置、园林绿化与校园特色文化相结合,与师生幸福教育生活相匹配,注重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建设,增强审美情趣,提升环境育人效能。研制出台美丽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美丽校园评比活动,强化对关键指标的监控,鼓励个性化、特色化美丽校园建设,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是学生素养提升工程。继续深化课程与课堂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要切实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认知能力、家国情怀、公民责任和理想志向。不断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效应。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开展“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永远跟党走”主题社会实践、“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优化美育资源配置,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办学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凝练共同愿景、办学精神、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校风校训、学风班规等学校文化,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校园精神品质。坚持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加快完善学校章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提升管理品质。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细节、重常规,构建学校师生的行为文化。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课程创生和课程整合,打破课程壁垒,实现课程结构与功能的优化,使课程既能反映学校传统、彰显学校特色,更能适切学生发展需求。继续实施“卓越课程三年提升计划”,搭建卓越课程评比、展示、研讨等平台,逐步形成市级卓越课程资源群。

五是治理水平提升工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教育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新水平。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释放教育改革新动能。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学校民主管理体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章程建设,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委员会、新父母学校、新父母俱乐部和新教育萤火虫工作站等平台和载体的作用,积极推动家校合作共育项目。加快家校合作委员会章程建设,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健全组织机制,构建家校合作共育的制度文化,努力构建和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促进合作运行的规范化、有序化。进一步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能,创新督导方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治理水平的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