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局“十一五”回顾
来源: 中国海门 发布时间:2010-12-31 14:51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一五”期间,海门市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市委市政府分别以“城市规划年”、“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年”、“城市形象年”、“城市南进推动年”、“城市南进会战年”为建设主题,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十一五”期间,南部新城区建设推进不断加快,北部城区整治和改造不断提档升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景观得到很大改善。

    1.高要求推进城市建设,转变了城市发展格局。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全面推进小康进程,率先进军基本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按照把海门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具有江风海韵特色,适宜人居创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和“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在城市建设方面确定了城市规划年、基础设施推进年、城市建设形象年、城市南进推动年和城市南进会战年等不同主题,掀起了城市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热潮。新行政中心、东洲国际学校、军事指挥中心、政法中心、新市委党校、消防指挥中心、国土交易中心、龙信总部等一大批公建总部项目拔地而起,运杰·龙馨园、中南世纪城、宏日阳光水岸、海德花园、理想城、御林华府等一大批高品质楼盘逐步建成,城市发展格局悄然由“背向长江”向“面向长江”的华丽转变,一幅更新、更美的城市画卷正在江海大地次第展开。

    2.高起点规划城乡建设,奠定了城乡发展基础。

    坚持规划龙头的引领作用。“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海门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海门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环水绕工程城市设计》、《海门南进轴概念规划》、《沿江片区城市设计》、《张謇广场概念规划》、《謇公湖城市设计》、《市民公园及周边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滨江工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运杰龙馨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大国际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滨海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海门证大国际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海门市东片区(生活综合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海门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海永乡总体规划》、《临江新区总体规划》等近200项大小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海门城乡建设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积极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十一五”期间,通过城市南进建设、省重点中心镇建设,以及通过四大增长极打造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发展,通过实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完善、配套和制定相关政策,推进了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重点中心城镇为纽带、一般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重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顺利完成余东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实现了海门历史文化名镇零的突破。完成《余东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论证工作,规划明确了余东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范围,整合了余东镇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了历史文化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

    3.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配套功能。

    “十一五” 期间,全市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绿化、环卫等公用设施建设资金近18.9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72%),兴建和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功能。

    ⑴市域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等级公路里程约102公里,新改造一级公路约107公里,新改造城市主干线道路约11公里,新改建二、三级公路56公里。以“九横十二纵”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形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11公里,纳入省计划内的600公里,新建改造桥梁约400座,农村环境持续改善,交通网络日趋优化。

    ⑵城市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区建成区共新建、改建主次干道28条, 新增道路长度22公里,道路面积增加至318.38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从“十五”期末的14.95平方米提高到 16.5 平方米。

    ⑶给水、排水建设:“十一五”期间,整个海门市新增直径75mm以上供水管道长度36公里,管网投资7523万元,新增受益人口4.8万人;实施长江水厂二期扩容工程,实现水厂日供水能力由5万立方米到10万立方米的跨越;实施以蓄水匡河清淤扩建、引水闸改造为主体的蓄水匡河扩容工程,缓解了海门城区日益增长的供水矛盾,并通过修建排水闸、防护网、安装监控设施和周界报警装置等措施,改善水源水质,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实施区域供水一期、二期工程建设,让沿线三厂、麒麟、悦来、三阳、货隆、王浩、正余、包场、东灶港等九个乡镇喝上放心水。

    ⑷污染治理:“十一五”期间,市区新建投资第二污水处理厂一座,投资6900万元,新建污水主干管39.7公里,使整个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十一五”期间,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以三河截流工程、十二号横河污水整治工程、日新河污水截流工程等为代表的污水整治工程,大力整治了一部分城区的污水污染问题,改善了一部分河道的水质,增强了污水收集和雨污分流的能力。(总投入比十五期间增加493%)

    ⑸桥梁、驳岸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区新建、改建桥梁 18座,有效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新筑城区河道驳岸 5.97公里(比十五期间5.4公里增加10.6%),防洪、抗洪、排涝能力逐步增强。

    ⑹电力设施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市公共电网拥有220千伏线路10条、总长263.648公里,变电站3座;110千伏线路21条、总长241.256公里,变电站13座;35千伏线路30条、总长213.032公里,变电站13座;10(20)千伏线路177条、总长2080.991 公里。

   ⑺园林绿化建设:围绕绿环水绕工程、东洲公园改扩建、听月湾绿地、黄海路绿地等公共绿地的建设,结合北京路绿化、南海路绿化、富江路绿化、上海路绿化等道路绿化的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园林绿地283.29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42.76万平方米。

    ⑻燃气建设:“十一五”期间,积极完善城区管道燃气基础设施建设,累计铺设埋地燃气管123.8公里,安装楼宇燃气立管长度达48.2公里;完成丝绸路沿线3.2公里燃气总管钢管置换PE管工程,做好与天然气接轨的准备;完成液化气供应站提升改造工程,以保障城区日益增长的高峰时段用气需求。

    ⑼路灯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区新增路灯线路长度432公里(比十五期间增加408%),新增路灯10809组(比十五期间增加290%,市区道路路灯装灯率达100%。

    ⑽环境卫生:“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行实施路面限时保洁制,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制,公共厕所提档升级制,环卫机械化作业制,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制等五大机制,不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增加环卫设施的投入,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

    4. 高品质推动住房建设,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

   “十一五”期间,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全市城市住房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步伐明显加快。其中市区住房建设速度更为迅速,5年来,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达52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达6.5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底可完成销售面积3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可达350万平方米,房地产投资达150亿,一幢幢造型别致的高楼拔地而起,城区在建或竣工的高层住宅200多幢,涌现出了名人苑、运杰·龙馨园、宏日阳光水岸、中南世纪城、东洲半岛、金色维也纳、证大东洲府、理想城、永泓花园、海德花园、贵都之星、御林华府等一大批优秀住宅小区,其中名人苑、金色维也纳、宏日阳光水岸、证大满庭芳、中南世纪城、亚特香堤雅境、御林华府、中大贵都之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住宅小区,东方巴黎被评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运杰·龙馨园被评为国家2A级住宅小区、江苏优秀住宅金奖,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生活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