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产业提质,乡村振兴注源头活水
来源: 余东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11-20 09:26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余东镇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以“古镇红韵”党建品牌为引领,在队伍建设、产业培育、合作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产业振兴“源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出成果、创特色、聚后劲。

强队伍,淬炼振兴“主力军”

乡村产业要振兴,关键要靠人。余东镇坚持严管、厚爱、赋能相结合,全力打造一支勇于担当落实、善于突破攻坚的村居干部队伍。建强“微堡垒”。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30岁以下后备干部三支队伍,开展“菁兵讲堂”“擂台比武”等活动,构筑“理论+实战”培养路径,形成“横向比学、纵向提升”干部培育格局。扎实开展届中分析,综合研判村“两委”班子运行和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调整村(居)书记6人,充实员额干部8人,强化组织支撑。用好“指挥棒”。坚持实干为先,完善村(居)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把加强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服务民生作为重点指标,取消“一票否决”事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与村(居)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直接挂钩,优先重用连续两年考核优秀或争先进位村(居)的村干部,提振工作干劲。配备“顾问团”。精准调配干部人才资源帮扶村居,党政领导班子定向联系19个村(居),选派2名“退二线”科级领导任村(居)“第一书记”,128名机关干部下沉增援,选聘19名商会成员企业负责人作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思路、定规划、谋项目、抓落实。

育产业,点燃振兴“加速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余东镇统筹各村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特色产业。突出“一村一品”,支部牵头发展优势产业。富民村深化稻米产业链建设,规模种植1200余亩,配套恒温粮仓、烘干房、5G智慧云屏,注册“乐享余味”品牌,开辟直播带货渠道,依托南通上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外销售,年产值可达480万元。八一村兴办旺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400亩土地实施“麦豆轮作”项目,仅半年增收42万元。宛平村依托林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注册成立南通有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态散养走地鸡千余只,全年可创收12万元。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开展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样化经营活动,目前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855.65万元,稳定性收入占47.49%,涉农村(居)村营收入超百万元全覆盖。新富村发包出租459条沟河水面承包经营权,每年增收13万元、节省保洁支出15万元。全力推进新富、凤凰、富民共1.0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溢出耕地出租发包、农业用地流转管理等途径增加集体经济。打造农旅业态。借助海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的东风,结合余东古镇国家3A级景区的人文积淀,以富民村为中心打造农村休闲旅游路线,开发鱼虾垂钓、果园采摘、房车露营、农家乐、稻米衍生品制作体验等项目,成为海门日报社小记者团实践研学基地。

引助力,形成振兴“大合唱”

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离不开多元共促。余东镇统合社会各界力量,有效推进产业建设和振兴的各项目标。创新“村+村”区域联建模式。坚持片区化组团发展理念,促进地域相邻、特色相近的村(居)交流聚合。富民、新富、启勇、新河四村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与苏州市农科院共建的种植基地项目初见成效,形成人才互通、资源共享、产业互联的良好局面。推进“村+农”示范带动模式。盘活用好村“三资”资源,扶持培养农业种植人才,全镇粮食种植总面积7.09万亩,总产量4632万斤,同比增长10%,凤凰村豆油百亩方实收亩产达312公斤,居区粮油高产竞赛参赛单位第一,新建市级家庭农场1家、区级2家。探索“村+企”合作共建模式。发挥企业带动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强翼。新河村与中石化南通分公司联营加油站,富民村和海门农商行签订产销合作协议,新北村和希诺股份有限公司优先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土地堂村和江苏圣伽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医疗床垫加工项目。

下阶段,余东镇将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红色磁场”凝聚作用,持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以党建引领“源头活水”育乡村振兴“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