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谋划
来源: 中国海门 发布时间:2025-01-16 14:06 累计次数: 字体:[ ]

南通市海门区水利局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水利局以“安全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法治水利、智慧水利”为总体思路,突出抓好重点任务,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农村水环境治理成效、活水调水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推进高质量考核指标完成。水利局涉及高质量考核指标为万元GDP用水量,2023年考核排名位列南通第三。2024年前三季度评价为“较好”,年度考核全力争取第二。

(二)持续开展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实施沿江沿海堤防提升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93亿元,实施大洪闸至临江新堤段8.1公里堤防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准备完工验收。开展病险涵闸改造工程。实施大新闸改造工程,项目批复概算5868.8万元,工程于5月20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额度约2500万元,计划在年内完成水下部分。开展省级以上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通启运河(海门段)综合整治工程,批复总投资1.98亿元,计划年内完成总投资14000万元,预计2025年10月底前完工。完成了2023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木桩小流域东片治理,总投资570.44万元,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常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7478万元。实施两批次省级水利发展资金项目,总投资1079万元,预计11月底前全部完工。

(三)积极开展争资争项。2024年,预计争取到省级以上批复资金2.4582亿元,其中已到账1.7975亿元,分别为通启运河综合整治项目1.2亿元、大新闸改造工程3000万元、24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项目195万(海门连续7年获该补助资金,为全市唯一)、其他水利发展资金1762万、堤防提升工程获省补市县资金1000万。通过积极争取,预计年内下达补助资金6607万元,分别为通启运河综合整治项目1897.6万元、浒通河整治工程获省补市县补助资金450万元、长江干流堤防能力提升补助资金4259万元。

(四)重点水利工程谋划。完成2025-2027年度民生河综合整治工程、常乐套闸除险加固工程、悦来灌区等9个项目的入库工作,总投资6.68亿元,积极对接发改委和财政局,争取前期工作经费。积极推进民生河综合整治工程立项工作,目前项目选址、稳评等工作已经完成,视情尽快完成项目立项。

(五)全面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开展河湖利用和监管保护工作。持续落实涉河项目的监管工作,主动对接开发区新通海沙区域主要的8家企业宣传政策,帮助企业有建设需求的临时项目更好地落地,根据《长江(南通段)新通海沙围区内现有企业确有需要的生产性设施审批服务与管理实施方案(试行)》(通水利〔2023〕8号)对新通海沙等区域59个临时项目进行规范备案。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制定印发《南通市海门区水利局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实行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确定将取水许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纳入进一步实行告知承诺制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能力。截止目前,行政许可办件共接件35件,办结35件。推进“水权贷”绿色金融服务。深入企业开展“水权贷”政策宣传,了解企业金融需求,对符合“水权贷”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省级节水型企业南通宾尼织造有限公司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在较短时间内促成了海门区首笔“水权贷”成功落地,发放“水权贷”500万元。

(六)科学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工作。我区结合实际布置了4个类别6个年度工作,包括沿江沿海引排水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幸福河湖工程和智慧管控调度工程,总投资3.4亿元。目前各项工作都完成了年度任务。开展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4-2035)编制工作,从筑牢安全可靠的防洪除涝网、构建节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网、打造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网、推进智慧互联的数字孪生水网、提升规范高效的管理服务网5个方面,总体规划项目35个,总投资21.8682亿元,其中2024年规划投资2.168亿元,2025年规划投资1.237亿元,2026-2030年规划投资7.00亿元,2031-2035年规划投资11.4632亿元,目前拟提交常务会审议。

(七)全面筑牢防洪防台安全体系。修订《海门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海门区防御台风应急预案》及《海门区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预案》;调整重组水利专业抢险队,协议配备重载运输车19辆、平甲板船6艘等抢险机械;开展防汛物资专项整改行动,清理补充过期物资,全区储备编织袋6.4万只、块石1.25万吨、土工布1.25万平米和其他物资;海门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工作提示单8期,启动(提升)应急响应7次;共发布调度指令127次,浒通河闸共引水13次,引水量1339万立方米,沿江沿海各闸共排水381潮次,排水量5.971亿立方米;全面检查水利工程险工隐患、在建涉水工程安全度汛、城市防洪排涝、河道行洪设障清除等情况,完成坝头坝埂、施工便道、岸线占用、阻水障碍物清理136个,防御期间清理疏通涵洞涵管772处。

(八)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先后听取专题汇报并提出工作要求,统筹协调河长制相关工作。规范开展河长巡河。根据季节特点和河道现状,每季度印发巡河建议方案,指导各级河长针对性开展巡河护河治河,全年1115名河长累计巡河约7万次,上传并完成河道问题47个。积极探研“以河养河”试点。在全区11个区镇15个村居开展四级及以下河道实施“以河养河”试点工作,涉及四级及以下沟河1801条,目前已发包河道667条、971段,累计放养各类鱼苗190227尾。示范村整体河道发包率达到37.03%。序时建设幸福河湖。计划完成319条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260条,占比81.5%。同时大洪河、灵甸河、黄家港获评2024年度省级幸福河道。务实推进界河治理。引导各镇重点打造跨界河道治理特色工作,完成镇级跨界河道7条,全长约94公里;村级跨界河道11条,全长约34公里,提升跨界河管护整体水平。深入推进河道“清四乱”“三清”整治工作。开展多轮排查,发现并完成各类整治问题98个。常态化推进河道“三清”攻坚战,投入保洁船只45条9526余批次,出动保洁人员2850人10万余批次,清理河道1853余条段水域面积535万平方公里,清理打捞河面漂浮物、水草约8952余吨。常态长效抓好农村黑臭河道治理。先后开展农村等级以上黑臭河道3轮排查,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督促三星镇、正余镇等区镇落实常长管护措施,着力防止返黑返臭。

(九)持续开展农村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通过项目统筹、资金统筹、结合区镇实施生态河道建设项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资金)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等多元化打造生态河道,计划新建农村生态河道13条(段),长度54.86千米,力争至2024年度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至65%以上。目前各河道已陆续开工建设,累计已完成约50千米,同时狠抓生态河道建后管护,继续利用省级水利发展资金做好区级生态河道管护,加强对区镇生态河道管护监督检查,确保生态河道建设成效。有效开展非等级沟河治理。深入贯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持续深入推进十件重点实事的决定》,持续推进非等级沟河清淤疏浚,全年计划完成农村非等级沟河疏浚土方150万方以上,根据全区任务量,参照实际需求,将任务分解至各区镇,由镇统筹推进各村沟河治理,下达各村建设任务,目前已结合项目建设完成疏浚土方约135万方。

(十)全力提升水行政管理水平。做好最严格水资源考核。完成2023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自查报告及相关佐证资料上报工作,并接受南通市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现场检查。将年度水资源管理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至区相关部门和各区镇。组织“中国水周”“世界水日”宣传工作。联合区普法办、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光大水务(海门)有限公司、实验小学、实验初中等单位,以“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为主题,组织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举办集中宣讲活动3场,刊登《海门日报》专版1期,参与电台直播节目1场,发布宣传视频2条,发送主题宣传短信6万条,发放《长江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科普宣传折页4000余份,赠送节水龙头、环保袋、口罩等宣传用品2000余份,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成效。推进县域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开展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档案更新完善、实施方案编制、规范化建设自评估报告编制及支撑材料汇编、示范亮点打造、规范化建设总结报告编写等工作,推进全区水资源管理全流程规范化。目前项目正在加紧实施。维护水事秩序。强化长江采砂执法,开展日常巡查307次、联合行动11次、夜间突击检查12次、跨区域多部门联合清江行动4次,累计巡查里程2万公里,海门长江河道及内河已经连续四年未发现非法采砂行为和违停采砂船舶。大力开展涉水案件查处办理工作,共立案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3起,结案率100%,案件数量在南通各县市区中稳居第一。创新性办理了南通首例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类行政处罚案件,累计罚款37000元,补缴水资源费9406.8元。

(十一)全力做好安全维稳工作。做好三峡移民管理工作。区镇村三级联动,及时做好矛盾协调处理和吸附稳控工作,特别是全国两会期间、“626”移民20周年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通过挂钩帮扶联系、公安、信访等部门联动、压实属地责任等举措,确保我区三峡移民群体的总体稳定。2024年移民直补资金已100%拨付完成,2024年水库移民资金项目(厂房购置项目)已完成相关手续待财政局资金拨付。通过走访沟通,今年我局帮助1户移民完成房屋契税退税、对8户移民进行困难救助和慰问、给予3户移民职业技能培训补助,用实实在在的关爱行动让三峡移民留得住心、富得起家。强化重点群体维稳工作。针对改制、伤残民工、工程建设群众矛盾等群体,做好维稳工作,切实解决了一批信访人员诉求,确保了各类群体的总体稳定。做好安全监管工作。对水利行业领域累计开展安全检查35次,累计排查出一般隐患86个,所有隐患均完成整改,完成率100%。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先后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学习考试、应急演练等活动。活动期间累计悬挂横幅10余条、参与安全生产知识答题活动200余人次。

二、2025年工作谋划

2025年区水利局将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突出抓好重点水利工程续建项目,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着重由建设向监管转换,创新综合监管制度,奋力走在水利现代化建设最前列。

(一)坚持稳中求进,高标准构建防洪除涝安全体系。加快提升灾害防御水平。强化防汛抗旱组织保障,开展防汛抢险演练,完善联动响应措施,落实应急值守,科学调度工程设施。推动创新,提升“四预”能力,结合涵闸精细化创建、堤防精细化管理、灌区信息化改造等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智慧水利平台,不断提升水利决策与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加快开展闸站建设。加快推进大新闸改造工程,确保2025年6月底前完工验收,积极筹划2025年超长期国债项目申报,争取前期工作经费,确保一旦有合适的渠道开通,能第一时间顺利上报。做好河湖专项整治工作。按照“零违规”目标,全面排查整治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巩固长江岸线利用整改成果。围绕增量问题清理整治、产业项目的备案报批、重大项目服务三个板块,为重大项目在围区内落户做好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工作。同时密切关注经长江委批复建设的围堤调整事项,一旦有成熟的条件,全力争取主江堤的调整工作。

(二)践行生态理念,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示范样板。多措并举扩大“以河养河”普及范围。放大“村集中管理”“一户承包,本组其他农户共享租金”“租金+押金”等成功经验,计划不少于30%的村居实施“以河养河”,想方设法提高普及范围。突出重点持续开展河道“清四乱”。加强督查整改和跟踪检查,加大对水利部遥感图斑核查关注河道、沿河居民较多等级河道的排查、整治力度,加快推动运南河、运北河、新东河、大脚河等河道上侵占岸线乱建平台问题的排查、规范、整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三级及以下河道延伸,以强有力的整治来有效遏制无序新增的势头。严把标准扎实推进幸福河道建设。把建设幸福河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狠抓时间节点和质量,在确保骨干河道和城区河道全面建成幸福河道的基础上,全年完成不少于482条建设任务。注重结合深入推进跨界河道治理。在跨界河道协同共治的基础上,结合村级土方任务的完成和非等级沟河治理,优先安排镇村级跨界河道疏浚、生态河道建设,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镇、村两级界河的治理任务。做好农村黑臭河道整治工作。在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下,依照职能分工,扎实做好排查出的农村黑臭水体的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和岸坡修复整治工作。

(三)突出为民惠民,高水平配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全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实施通启河整治(海门区段)工程,加强与代建单位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加强项目质量、安全、进度管理,确保至2025年9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扎实推进2024年省级水利发展资金项目建设。全力推进2024年省级水利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力争6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为2025年生态河道建成率考核奠定基础。显著提升全区生态河道覆盖率占比。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河道覆盖率指标,对照省关于生态河道建设标准相关要求,通过项目统筹、资金统筹等多元化打造生态河道,完成不少于45千米生态河道建设任务。有效开展非等级沟河治理。持续推进非等级沟河清淤疏浚,督促区镇加快推进农村非等级沟河治理,确保全年完成农村非等级沟河疏浚土方100万方以上。

(四)强化行业监管,高效率提升水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水行政执法。充分整合水利现有力量,构建综合监管机制。配优配强年轻干部,促进水行政执法工作更加规范化、规范化。构建“水政监察大队、堤防管理所、区镇水利站、相关科室”联动执法机制。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做好长江疏浚砂工程监管和长江禁采巡查工作。强化水资源监管。持续做好万元GPD用水量高质量考核指标有关工作,结合最严格水资源考核工作,科学做好全区用水总量的分项核算和监测工作,力争年度排名进入全市前二。开展县域水资源管理规范化集成创新示范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区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条件成熟时向省、市进行申报。提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督促取水户、用水户按月填报用水情况报表。强化水利行业安全监管。以项目安全、质量、进度、资金为重点,结合信用等次评定,加强水利项目质量安全监督。积极开展水利优质工程评选和省市级文明工地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注重统筹谋划,高站位加强水利资金争取力度。对近几年新建、在建项目开展再梳理再排查,认真研究上级文件精神,通过整体包装、多元途径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沟通对接,多渠道向上争取补助资金,最大限度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