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党委和区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在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顺利完成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现将有关情况回顾总结如下:
一、项目计划的完成情况
2020年度我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东南、胜宏、范南三个村,建设规模10000亩,总投资3716.35万元,其中基本投入1966.35万元,提高标准1750万元。
(一)规划任务
1、基本投入:
灌溉泵站8座;输水管道9.51km;机耕桥6座;φ60cm-φ150cm路下涵52座;φ30-φ40cm小沟级建筑物113座;河道护岸1.27km;平整土地373亩;沟塘填埋、平整土地动土15.1135万方;田间道路16.68km;植树绿化4800株。
节余资金:灌溉泵站3座;输水管道5.95km;机耕桥1座;φ60-φ100 路下涵22座;河道护岸0.58km。
2、提高标准:
耕地占补平衡101.98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00亩;灌溉泵站1座;输水管道1.79km;机耕桥1座;φ60-φ100路下涵10座;φ30-φ40cm小沟级建筑物22座;河道护岸0.97km;田间道路4.33km;仓库600㎡;晒场1000㎡;平整面积1625亩;沟塘填埋、平整土地动土28.28万方。
节余资金:φ80cm路下涵 6座;φ30-φ50小沟级建筑物40座;平整土地40亩;沟塘填埋、平整土地动土0.97万方;田间道路3.85km。
(二)调整变更项目:
1、基本投入:
(1)位置移动:机耕桥1座;灌区1 dn160管道0.45km移至灌区7,长度为0.35km;
(2)灌区1 dn250管道由原长度0.56km改为南北向,调减为0.4km;
(3)设计变更:路下涵(2020-4-009)由φ100cm*20m变更为φ100cm*22m;(2020-4-011)由φ100cm*6m变更为φ100cm*8m;(2020-4-037)由φ100cm*8m变更为φ100cm*10m;机耕路(2020-6-026)由路面宽3m变更为3.5m;
(4)长度调增:
① 3m机耕路(2020-6-005)由原长度0.36km调增为0.51km;(2020-6-021)由原长度1.45km调增为1.55km;
② 输水管道:灌区2(2020-5-002)dn250由原长度0.72km调增为0.88km;灌区7(2020-5-007)dn250由原长度0.52km调增为0.67km。
2提高标准:
(1)位置移动:3m机耕路(GZ2020-6-022)移至东侧河边,由原长度0.7km调减为0.42km;路下涵(GZ2020-4-011~014)φ80*8m 4座移动位置。
(2)取消:3m机耕路(GZ2020-6-012)0.14km;
路下涵(GZ2020-4-015)φ80cm*8m 1座;
(3)设计变更:胜宏村仓库(GZ2020-7-001)由原面积300㎡变更为220㎡和桩板护坡34m。
(三)实际完成工程建设内容为:
1、基本投入:新建灌溉泵站11座;埋设输水管道(DN160-315)14.5252km;河道护岸1.6508km;机耕桥7座;φ60-φ150cm路下涵74座;φ30-φ40cm小沟级建筑物103座;新建3-3.5m田间道路16.6695km;平整土地358亩;填埋沟塘60个,动土13.8814万方。种植绿化4787株。
2、提高标准:新建灌溉泵站1座,埋设输水管道(DN200-250)1.751km;河道护岸0.9562km;板桩护坡0.0353km;机耕桥1座;φ60-φ100cm路下涵15座;φ30-φ50cm小沟级建筑物61座;新建3-3.5m田间道路7.5069km;仓库2处,536.28平方米,晒场1009.27平方米;平整土地1645.92亩,填埋沟塘193个,动土27.0986万方;完成耕地占补平衡面积105.7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面积1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000亩。
二、项目建设管理
(一)强化三大保障,夯实工作主体责任。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我镇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挥部,由党委书记任总指挥,镇长为总协调,分管领导任常务指挥,下设办公室、调解组、督查组等。同时强化村级主体责任,明确村支书为项目第一责任人。指挥部实体化运作,在项目区现场办公,确保工作落实到实处,抓到点上。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为切实推进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凡是涉及到项目区有关议题等事项,都优先考虑,优先安排 ,优先保障。各项目村群众监督员到岗到位,从而使项目建设速度、工程质量和安全设施有了优良保障。
三是强化队伍保障。镇党委抽调业务骨干深入项目区,从项目的调查摸底、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实施、验收、矛盾协调等方面全面指导,协助村干部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每个项目村配备2-3名威望高的群众监督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督查管理。
(二)注重三个到位,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一是前期工作准备到位。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现场管理人员在工程规划时,摸清三线搬迁,三棚拆迁,小沟级建筑物数量等情况。在项目招投标前,组织供电、广电、电信、移动等单位现场勘查,有利于有关部门早安排,早实施。同时制定好填埋沟塘等土方施工方案,保证施工队进场顺利开工。各项目村对确定的单项工程初步定桩放线,与涉及到的农户签订好用地协议,形成控制范围,让农户早知道,不再种植下熟作物。既减少损失,也避免许多矛盾。项目区共拆迁三棚58间,搬迁三线电杆108根。
二是协调工作服务到位。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我们秉着中标单位来支持我镇工程建设的理念,全力做好矛盾调解和问题处理。施工队进场后,帮助寻找项目部,落实料场及施工场地,搞好土源安排,确保施工队顺利开工。施工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通过例会制(10天左右一次),请村干部、监理、现场负责人采取三堂会审;另一方面采取现场办公,有效处置矛盾和问题,避免出现浪工现象。
三是序时进度督促到位。每个施工队根据现场实际编报施工方案,我们会同监理对编报方案进行认定,以每月递增完成30%的工程量为依据,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下达月度计划。方法上采取先易后难,措施上增加人员和设备,碰到恶劣天气攻坚克难。在规范施工,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按照时间节点抢抓进度,指挥部每月底坚持公示,有效促进施工进度。经过努力,实现了12月底完成主体工程目标,避免了后期物价上涨的风险,每个施工队无形中增加20万左右效益,深受施工队好感。
(三)坚持三个结合,提升项目整体形象
一是平整土地与“占补平衡”相结合。2020年度项目区位于四甲镇东南部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尤其是东南村窕田狭,废沟塘多。本期规划平整土地和低塘填埋1890多亩,其中年内“占补平衡”面积13.8亩。根据测绘数据,我们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精心编制施工方案,使平整土地与占补平衡有机结合。既减少机械设备重复进出场等,又便于管理,体现项目的整体性。
二是开挖河道与填塞沟塘相结合。项目区开挖疏浚沟河93条(段)动土30万多方。如果分开实施,造成大量积土,既影响耕作,又压废大量农田,容易造成群众不满情绪。通过有机结合,既填塞废沟塘,又增加耕地面积,深受群众好评。
三是环境整治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东南村为2020年第二季度环境整治“挂牌督办村”,沟河零乱,杂草丛生。我们根据该村现状划分12个地块,加大力度开沟并窕。开挖疏浚河道84条(段),动土26万多方,填埋废沟塘224个,填埋面积420.37亩,配套桥、涵建筑物76座等。通过项目建设确保河畅通,做到塘平整,田成方,目前东南村成为环境优美乡村。
(四)建立健全施工及监理单位考核机制和验收制
根据海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单位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监理单位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一是对监理人员分上午、下午实行点名制;二是项目经理、(施工期内)每日实行签到制;三是项目验收:镇成立分管领导为组长,现场管理、业务骨干和村干部为成员的验收小组,在收到施工单位递交请验报告后及时组织初验。涉及到道路灰计量检测委托海门市海晋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沟河疏浚、平整土地等土方工程委托南通赛维测绘有限公司对施工前、中、后进行测量,并出具报告;对泵站、仓库、桥梁、道路等工程邀请南通港闸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验收,并出具设计对比报告。根据镇初验和设计对比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施工队及时整改,镇对整改情况进行复验,然后申报区高标办请第三方对道路钻芯检测及对各项工程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监理和区,镇派员全程陪同,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三、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
(一)实施土地集中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项目区多年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村级主导产业的发展。农户土地比较分散,种植方式传统落后,除去农资等成本,收入十分微薄。通过本项目建设,财政资金的有效投入,项目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和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按照“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的要求,去年以来,项目区共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5280亩,通过规模集约经营,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如东南村由海门市三星镇太阳农机专业服务社、南通市海门区通海农业家庭农场等五个经营业主,流转土地1503.58亩,建成稻麦丰产方。范南村由海门市乐丰家庭农场牵头,种植草莓230多亩,带动区域(包括胜宏村)种植草莓1300多亩,形成草莓生产基地。胜宏村由南通市果香园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00多亩,种植樱桃,发展中、高效农业等主导产业,做到了实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农业园区,形成一个优势产业。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强村富民工程加快推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根本目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实施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过程中,我镇始终贯穿了这一宗旨和理念,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项目区设施农业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5%以上,中、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占总耕地的75%以上.。高效农业的发展,使项目区村级集体得到发展壮大,农户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如东南村在农业园区和稻麦丰产方建设中,让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并组织部分村民成立劳务工作组,形成了“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承包户”的经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村耕地抛荒半抛荒现象,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另一方面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在取得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每月还获得为项目区服务的打工工资,有效地提高收入水平。东南村原来村级经济比较薄弱,该村巧借项目建设契机。今年预计集体资产租赁收入与服务性管理费收入超20万元。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为该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三)两个“1%”完成情况
2020年度项目“占补平衡”面积,原经自然资源部门落实面积103.6亩,其中区内37.4亩,区外调剂66.2亩,已全面完成。
但因自然资源部门进行“三调”调整,重新立项招标44亩,等待上级部门验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面积已上报,等待验收。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中,园区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项目区建设中,实现高效农业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一是抓好河道疏浚。去年以来,项目区开挖疏浚河道 93条(段),总长度28.186km,动土30.15万方,河道护岸2.607km。既清洁了水体,净化了水质,又改善了生活环境。 二是认真抓好项目区绿化建设,使项目区显形象、上档次。今年项目区种植黄山栾树,红叶石楠近4800棵,重点打造光辉河,三十总河沿线,形成景观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切实按照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所用的绿化苗木,做到规模大、品质优,真正起到绿化、美化项目区的良好效果。
三是质量农业有了较大提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在搞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在项目区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提升了项目区农产品档次,增加了附加值,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项目建后管理
为落实《海门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建后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我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建后管理长效机制,管好、用好基础设施,使项目工程长期发挥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绩效。我镇出台了《四甲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建后管理办法》,落实责任主体、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明确了管护资金的渠道及用途。正在办理单项工程移交手续,镇与村签订好责任状,村与管护人员签订好管护协议,报区农业农村局备案。
五、下阶段利用打算
在区委、在区政府领导下、在区农业农村局指导下,搞好项目建后管理,发挥工程效益,做好农田等发包工作。为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不懈努力,推进四甲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甲镇人民政府
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