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服务大局争贡献
全力推进质量强区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家纺质量合作社”管理模式,《海门区质量基础设施 “一站式”服务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家市监总局网站专题报道,5月份我区被国务院表彰为“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南通市委王晖书记作出专门批示和肯定,10月份我局“质量合作社模式”在2021中国家纺质量大会上被评选为2021家纺集群质量提升典型案例。
全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已完成3.71亿质押融资任务,超额完成2.5亿元。完成科技奖励近5000万元,受益企业超400家。依托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积极开展专利挖掘专项行动,目前,海门已在保护中心备案企业514家,授权发明专利493件(排名全市第二)。江苏高科物流荣获第23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招商局重工申报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项目并成功获批;海门开发区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验收;江苏大艺机电公司“大艺”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全省3件)。
全力推进标准化战略。今年以来指导、帮助9家企业主导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参与制定了5项国家标准,主导制定了1项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了5项行业标准,主导制定了1项省地方标准。指导维柏思特衬布(南通)有限公司申报了第二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项目。指导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申报并荣获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荣誉称号。
(二)聚焦高品质生活,守护民生勇担当
守牢进口冷链等疫情防线。持续做好进口冷链、零售药店、农贸市场等环节的疫情防控工作。完成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预约入仓22158件货物共296.385吨;对农贸市场重点人员每半月抽取不少于25%比例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并实施动态监管;充分发挥药店在疫情防控中的哨所作用,全区416家药店全部绑定使用小程序登记,可实时监测“四类”药品的购买情况。开展了新冠疫苗质量和安全检查,对全区新冠疫苗接种点进行了全覆盖检查。从快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累计查处涉疫违法案件46件,移送公安机关15件,责令歇业整改51家。
织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坚持食品安全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集中开展肉制品、乳制品、香油酱油、小麦粉等专项检查。完成了中高考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9次。完成抽样8933批次。今年3月,我区正式获评“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区”。
严实特种设备风控体系。充分利用“海门特种设备智慧监察系统”手机APP,提高监管效能。截至目前,共检查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3956家次,发现事故隐患255条,到整改期限的都已完成整改,立案查处特种设备违法案件47起。一年来,市场监管领域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建立消费投诉处置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全社会共同监督,提振消费信心。全年12315投诉举报6048件,办结5591件,办结率为92.44%,回访率100%,做到件件落实,事事有反馈,市民满意率达95%。苏洪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放心消费创建先进单位,常乐镇被评为省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区。
(三)聚焦高效能监管,创新破难走在前
勇当精准监管“探路者”。创新采用“双随机、一公开”非现场监管方式,通过邮寄《企业抽查告知书》对全区407家企业采取不见面方式进行监管,突破传统监管屏障,优化监管资源。通过智能外呼机器人,实现智能呼叫与挂机短信双结合方式助推年报,提升年报率。全区应报企业22935家,已报22361家,企业年报率达97.5%,创历史新高。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由28个部门扩大到33个,监管事项由199项拓展至308项。
探寻智慧监管“金钥匙”。将信息化作为高效监管的必由之路。今年投入1200余万元,开发海门区智慧市场监管平台,通过远程管控、移动监管等信息化手段,自动抓取、智能识别、实时预警、执法提示等智能化模式,探索构建“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推动涉企检查“非必要不现场”,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综合行政执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目前,智慧市监服务平台完成了20个系统的数据对接和10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导入,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进入试运行阶段。握紧行政执法“硬拳头”。今年以来,全局共查处一般程序案件621件,查结一般程序案件514件,案值728.17万元,已罚没入库1040.59万元,移送公安7件。严格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的违法行为立案调查。
当好市场秩序“吹哨人”。及时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电梯安全、特种设备安全、12315投诉举报等年度报告,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百姓安全消费提供警示提示、为监管执法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