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区人社局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强化稳就业各项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真正把就业工作做强、做实、做细,让“钱袋子”里的民生温暖直抵人心。2020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5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7%。
一是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援企稳岗助就业。全面落实稳岗返还政策。对受疫情影响仍坚持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直接为3120家企业拨付普惠性稳岗补贴1953.88万元。加大对受疫情影响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参照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标准,为29家服务型企业发放应急稳岗返还336.13万元。执行阶段性减征减免失业保险费。对大型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减半征收2-6月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对中小微企业以及按单位名义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免征2-12月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2020年为6509家企业减征减免失业保险费用2400万元,惠及参保职工12.97万人。实施以工代训。把“以工代训”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对新吸纳劳动者企业的支持,进一步帮助我区企业稳定就业岗位。2020年为3287家企业发放以工代训补贴3169万元。发放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鼓励各类企业吸纳扩大就业,对企业吸纳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就业,以及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2020年为19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2.84万元。
二是优化招聘服务模式,线上线下稳就业。迅速开展线上招聘。对全区600多家规上企业用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精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及时做好需求对接工作,解决重点企业急需用工2100多人。升级网络招聘模块,新注册上线“海门就业直通车”微信公众号,不间断推送企业招聘信息,方便求职者及时、有效获取信息。有序组织线下招聘。常态化组织好每周五例行招聘会,与政府机关、区镇、重点项目、商场联合组织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性、行业性的专场招聘会。2020年先后举办了残疾人专场、“东洲雁归”高校毕业生专场、退役士兵专场、长江退捕渔民专场、扶贫日专场、“人力资源招聘区镇行”等招聘会121期,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近3.16万个。深度推进劳务协作。积极与陕西、贵州、河南等地建立劳务对接工作机制,主动向省外劳务协作基地推送海门区缺工企业岗位信息,引进外省劳动力近千人。“贵州省仁怀市驻海门区稳定就业服务工作站”在区人力资源市场挂牌运营,进一步扩容两地对口劳务协作工作,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三是提升多元就业服务,多措并举促就业。夯实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平台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将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社会保险补贴申请、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的受理及初审、灵活就业人员社保代理等公共就业服务事项权力下放至各个区镇,打造“便民、务实、公正、高效、温暖”的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培育优秀创业示范基地,评选中南智创谷、滴滴曙辉之家、东方教育装备产业城、苏洪微商创业园四家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对创业者帮扶力度,优化贷款流程,发放各类创业补贴。2020年新增创业2037人,为142名创业者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2034万元。
四是创新技能培训模式,提质增效优就业。推行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实施“蓝领振兴”工程,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的建设,通过以师带徒在企业主体工种、关键岗位上培养一批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精湛技术的技能型人才。2020年支持64家重点骨干企业建立97个“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开展以师带徒1397人,发放补贴资金近200万元。开发和推广线上培训。鼓励培训机构依托钉钉、短书等平台,采取在线直播、视频录播、线上互动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发线上培训课程,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新模式。2020年各培训机构已为600多人开展钳工、中式面点师、育婴员等线上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引导各培训机构树立“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理念,不断拓展培训新项目。组织培训机构为企业在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等,举办特种作业类、建筑类、家庭服务业类等各类培训,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97万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3547万元。
五是突出保障重点群体,托底援助保就业。加大失业人员保障力度。扩大失业保险受益面,实行阶段性发放失业补助金政策,加倍发放物价补贴,保障劳动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2020年为393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982.26万元,为158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509.78万元,为4515名失业人员发放物价补贴311.84万元。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对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保补贴做到应享尽享。督促各区镇加大开发保洁、保绿、保安、养老护理托幼服务等公益性岗位,落实就业兜底保障机制。2020年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60人,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734.3万元,惠及4122人次。帮扶长江退捕渔民安心上岗。对退捕渔民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项跟踪调查,采集适合退捕渔民的就业岗位,通过开展专场招聘会、就业创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等方式确保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退捕渔民就业率达100%。助力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脱贫。组织培训机构对274名有培训需求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开展养老护理、中式面点师等技能培训,同步对152人开展就业推荐,让“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的扶贫模式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