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来源: 南通市海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5-01-20 09:29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区人社局以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全国、省、市人社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区委全会要求,树牢“人民至上”工作理念,瞄准“争第一 保领先”目标定位,通过改革创新提升能力作风,着力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完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积极贡献人社力量。

一、2024年各项重点任务稳步推进

(一)拓宽渠道,稳就业保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区人社局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52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100人。一是强化精准帮扶。组织开展招聘活动162次,提供就业岗位超3万个。聚焦就业困难群体,新建6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帮助600名困难群体就业。由区人社局支持打造的“海门区零工市场”被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二是加强创业支持。利用创业担保贷款促进就业,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05万元。支持1818人成功创业,187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5836人稳定就业。三是护航企业发展。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9300多家用人单位降低失业保险费5240万元。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通过“免审即享”的方式为4814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2459万元,稳定就业岗位7.65万个。创新“直播探岗”就业服务,精准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四是强化政策兜底。为8013名失业者发放失业保险金,金额达10101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51个,安置129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补贴105.8万元。为6496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937.03万元。

(二)织密社会保障网,提升民生福祉

区人社局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升经办服务能力”为目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稳步推进。一是推进社保扩面。《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支持和发展新就业形态,区人社局在10个区镇和8家企业鼓励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主动参与社会保险,我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享受42人次,支付金额达141.17万元;聚焦建筑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动态实名制管理,并以“应保尽保、主动参保”为目标,2024年,新建项目参保率达100%。职工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4300人;持续开展城乡居保转企保工作,已完成18947人,完成率68.9%。二是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做好2024年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工作,将我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304元调整到每人每月324元,全年涉及补发资金在6200万左右。三是简化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引导鼓励转移参保申请人通过线上渠道发起转移业务申请;始终立足满足群众多样化民生需求,构建网上、掌上、柜面和“家门口”服务站“四位一体”社保服务模式,推进人社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打通人社服务“最后一米”,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

(三)人才工作成效明显,人力资源保障有力

区人社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一是及时落实兑现人才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各类人才津补贴,组织各类人才申报岗位津贴,共为3078人发放2224.36万元。二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提前完成全年5400名大学生指标,进一步推动人社局“东洲雁归”大学生活动品牌建设向上发展,2024年,举办“东洲雁归”人才夜市6场,共有194家企业提供4231个岗位,收到简历504份;组织全区813家(次)用人单位参加本地人才夜市、赴外校园招聘、大型人才交流会等活动共91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3500多个,接收简历5739份;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4场,近180家(次)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4300多个,共接收简历685份。推进博士后工作,为企业成功引进博士后3人。三是人事考试工作安全高效。挖掘事业单位编制存量,全年共组织开展公开招聘13场次,发布招聘岗位职数411个,招录人员256人,有效支撑扩大就业容量。

(四)加强劳动监察仲裁,共建和谐劳动关系

区人社局深化根治欠薪,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升执法办案效能,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劳动权益问题。今年以来,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达100%;“国平台”欠薪线索发生率低于0.6%,查实线索发生率低于0.3%,人均双随机50户以上,均完成指标。2024年,为劳动者追讨工资约9656.1万元,涉及劳动者约1.15万人。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719件;在劳动密集型规模企业中推进调解委员会建设,目前已完成80家。

二、存在的短板问题

一是当前就业形势面临压力,加之海门建筑产业调整导致裁员增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就业形势严峻。二是就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培养引进难,产业与就业需求不匹配,技术工人招聘和培训困难,技能人才引进受多因素限制。三是劳动争议数量高位运行。本地众多建筑企业拖欠工资和裁员,劳动争议数量大幅上升,专业调解员队伍面对着较大挑战。

三、2025年工作思路谋划

(一)优化就业服务,激发就业活力

一是贴近需求开展招聘活动,针对性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联合各部门举办特色专场招聘活动,计划明年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适时组织缺工企业赴外开展招聘活动,扩大与技工院校的合作。二是全方位打造现场招聘、直播招聘、赴外招聘“三位一体”招聘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探索扩大社银合作,向移动电信网点、商超等领域延伸。四是扩大海门零工市场影响力,发挥外来人员引流作用。五是强化培训补贴需求引导,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对接,引导培训机构开发企业急需技能,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紧缺工种补贴,根据紧缺职业目录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参培人员积极性。支持企业围绕新质生产力要素提升和自身发展需求自主开展职工培训,满足发展需求。

(二)完善社保体系,提升保障水平

区人社局将继续推进养老保险依法征缴工作。深入区镇对用人单位进行政策宣讲;通过大数据比对实时确定依法征缴的用人单位,持续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普通灵活就业群体积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时按照省人社厅与财政厅的要求,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增加广大城乡居民参保缴纳的积极性。

(三)加速人才引进,吸引高端人才

一是注重质量提升,吸引更多高学历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加强与高校、求职者、企业和人力资源机构的合作,解决人才工作中的不足,吸引有助于人才发展的企业和业态。会同组织部出台2025年人才新政,提升人才吸引的含金量。提升强化就业与人才工作的联系,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二是专注于新材料、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与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机构合作,深化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结合,吸引所需人才及携带成熟项目的投资者,协调各部门匹配投资者和基金。组织博士后和高校交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三是改善营商环境,优化人才服务链条,提升在线业务处理效率。加强并多渠道宣传人才政策,扩大其影响力,增加人才市场活动。简化服务流程,提供个性化服务,优先解决科技人才的配套生活问题,以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巩固执法改革成果,稳定劳资关系

一是在整合综合执法大队和仲裁院职能,成立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后,继续通过优化整合新机构的业务流程与明确分工,加强人社执法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协同合作,从而提升投诉人的维权效率。二是要完善建设领域欠薪问题的“一案双查”机制,增强执行力度,提升治理效果,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执行到位,有效预防欠薪。三是继续确保立案处理案件结案率保持在98%以上,裁决案件按期结案率99%,案件调撤率80%以上,仲裁文书上传率100%。继续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