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海门开发区集微产业园7号楼的,便是长三角半导体产业链中又一颗耀眼的新星——南通英尔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英尔捷半导体是开发区2023年引进的重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其总部苏州英尔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公司专注于电子行业智能微模块产品的定制化设计与开发,积累了多项专利成果。海门子公司是其布局的重要一环。
前两天,记者前去采访时,谈及选择落户海门的缘由,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潘届新直言不讳:“这里不仅具备成本优势与战略纵深,还紧邻苏州总部,加上正在建设的跨江通道,让英尔捷能够快速覆盖长三角市场。” 他还特别提到,海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高效的政务服务,让公司一眼就认定这片发展的沃土。“开发区的‘一站式’跨部门协作机制更是给力,从企业落户到正式投产,仅用了5个月时间。政府高效的服务,帮我们成功抢占市场先机。”潘届新感慨道。
踏入英尔捷半导体的精密制造车间,浓厚的科技氛围扑面而来。一台台自动化设备开足马力、高速运转,其中的冲切成型模具正以毫米级的超高精度切割半导体材料,身着防尘服的工程师们全神贯注,紧盯着屏幕,细致调试各项参数。
去年10月,英尔捷半导体自主研发的“带有测距功能的冲切成型模具”成功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这项技术堪称行业“救星”,有效解决了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因刀刃热积累而影响切口质量的难题。该模具通过集成先进的散热系统和实时监测功能,将刀刃的使用寿命延长30%,切割效率提高20%,为国产半导体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注入强大动力。
“传统模具在高温环境下很容易变形,这对芯片良品率影响极大。我们的专利技术成功攻克这一行业痛点,有力推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潘届新介绍。目前,这款模具已在多家国内头部半导体企业投入使用,助力海门在集成电路细分领域稳稳占据技术高地。
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设备及先进工艺,这家去年7月才投产的企业,仅半年便实现销售额超2000万元,今年订单更是持续爆满,产线24小时全速运转。“我们的产线几乎全年无休,设备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潘届新介绍,英尔捷的秘诀在于自主研发的柔性工艺体系——通过动态调整设备参数与工艺流程,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产能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良品率也大幅提升。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帮助企业迅速打开市场,还吸引了白色家电、存储设备及汽车领域众多头部客户的长期订单。目前,企业月均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突破7000万元。
面对半导体封装环节的技术壁垒,英尔捷正加速全产业链布局。目前,企业已实现激光切割、精密蚀刻等前道工序的自主化生产,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引入先进封装产线。“封装是半导体制造的关键‘最后一公里’,我们将借助智能化封装技术,缩短交付周期,进一步巩固市场优势。”潘届新表示,这一战略不仅能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缩短与下游客户的协作距离,构建起从设计到封装的完整闭环生态。
“我们期待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海门。”展望未来,英尔捷将目光瞄准产业链协同创新。“希望海门进一步加大对半导体材料供应商、封装测试企业的招引力度,形成‘半小时配套圈’。这样一来,大家就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潘届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