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区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局,团结奋斗、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圆满完成了区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任务。2021年,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实绩列全省综合排名第一等次,进入区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行列,获评区委争先进位奖、创新奖二等奖。
一、高要求落实稳产保供,稳定“菜篮子”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我们坚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切实扛起“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属地责任。2021年,我们斩获了省农技推广一等奖1个、南通农技推广二、三等奖各1个。海蜜9号获省“好品种及瓜王”称号。
一是粮食总产稳中有增。全区累计建成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5个,示范片单产增产8%以上,完成全年粮食面积79.2万亩、总产量5.036亿斤,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87.07%(南通第一,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蔬菜水产稳定发展。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新型合作农场、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扩大各类蔬菜种植,合理安排不同茬口的蔬菜播种模式,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和“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全区绿色蔬菜发展态势良好。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约51.61万亩次,总产量107.72 万吨,总产值18.77亿元。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5.4万亩左右,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5万吨。
三是畜禽产能稳中有升。提档升级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保种繁殖研究所,建设海门山羊产业研究院、畜禽保种场及海门山羊良种繁育体系。目前,全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100%,全区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生猪生产健康发展。全区全年生猪存栏15.91万头,出栏31.33万头。山羊存栏37.97万只,同比增长0.32%,出栏59.18万只,同比增长13.85%。家禽存栏373.65万只,出栏1096.18万只。
四是农机新装备及技术示范推广。重点推广高性能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还田机具、植保无人机、无人插秧机、北斗导航系统等,实现主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档升级及农机智能化水平提升。全区新增收割机15台,大中小拖拉机130余台,植保机44台,无人插秧机4台。建设30亩的密苗机插水稻示范方、50亩的“无人化农场”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方各1个。
三、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项目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们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转型提效。2021年,海门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获评全省优秀等次。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县推进试点县。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海门“5G+无人农场”、汤西鸡场三个智能应用点入选全省智能农业百佳典型案例。
一是农村产业带动能力提升。全年累计实施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0个,年度投资额23.16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南通前列)。全区11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收入70.14亿元,同比增长16.30%,超过省定指标值7.5%的近9个百分点。先后成功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南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认定海门区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2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实施了10个项目,投资额达2000万元。
二是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提升。坚持走科技支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中国肉鸡种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全省首家山羊产业研究院先后在海成立。地标产品“海门黄鸡”成功申报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培训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近3000人,培育数量进度均列南通市第一。
三是现代种业发展能力提升。推进以农科所、普农农业、为群种业等育苗单位为主体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新建种质资源中期库1个,新增地方特色种质资源10个,总数达91个。在补南村建立繁育基地14亩,培育各类优质种苗150万株。海门山羊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全区海门山羊群体规模已经由2020年年底的900只增长至1440只,增长率达37.5%,种群遗传性状保持稳定。
四是一二三产融合能力提升。常乐镇中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君峰农业和颐生文化成功申报2021年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积极推进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工作,完善基层电商服务体系、拓展农产品供销渠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全区实现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约8.28亿元。
四、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农业农村发展面貌进一步焕新
我们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为重点和抓手,全力破解制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短板问题,着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海门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高质量对接沪苏、高质量优江拓海、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勇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夯实基础、提供支撑。2021年,海门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南通唯一,全省4家)。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新成效。率先在全省实行集中代建和标后管理,实现“建好、用好、管好”。全区成片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达80%以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高水平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2020年立项的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率先接受南通市级验收并顺利通过验收;2021年立项的6.1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基本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完成1.36万亩。全省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在海召开。
二是乡村振兴示范(先进)村建设展现新亮点。全力推进15个市级示范村、先进村创建,通过分类施策、滚动培育,加快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片。全区示范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30个项目,竣工128个。共招引落地超百万元产业类项目15个(其中超1000万元5个)。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水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常乐镇被列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创建达标镇。全区年内完成分散农户污水治理1.96万户,生态河道覆盖率达42.58%,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86.25%。
五、高起点谋划农村改革路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我们坚持把把加快农村改革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题中之义。切实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2021年,土地流转履约保险入选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是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实施“土地流转履约保险”,做到应保尽保,降低了土地流转风险。全年土地流转参保面积4.94万亩,保额(流转租金)4302.82万元,保费108.09万元。3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家庭农场综合保险。
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政经分离”试点。建设强村加油站3个,项目进度南通领先。8个示范村集体收入均超150万元,光伏电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型合作农场稳定在75家,经营面积3.28万亩。2021年,全区238个村的村营收入达到36315.64万元,村均收入152.59万元。200万元以上村数为34个,300万元以上村数为10个。
三是纵深推进乡村治理试点。深化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一体推进“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常乐镇和余东镇富民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四是精准巩固脱贫成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要求,在悦来镇启动防贫险试点,以保险的方式托住贫困底线。财政投入225万元持续带动相对贫困户888户、1525人增收,开发公益性岗位并实现就业安置125个。
六、高密度抓好农业领域安全生产,农业生产生活秩序进一步稳定
我们坚持以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聚焦重点领域、关键节点、薄弱环节,举一反三全面开展海洋渔业、农机、农业企业、农村能源、农村大棚、农药使用、畜禽屠宰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积极配合排查农村领域安全风险,列出问题清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彻底消除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防范事故发生。
一是打好长江禁捕持久战。建立长江禁捕区域联合工作机制,公安、海事、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50余次。建设“智慧苍穹”长江大保护平台,形成长江沿岸智能化、全天候、全方位的巡查防控体系。立案查处长江渔业案件41起,持续保持打击长江违法捕捞的高压态势。
二是狠抓海洋渔业安全执法。开展全覆盖渔船安全执法检查62次,立案查处海洋渔业安全案件32起,移交公安追究刑事责任1起,立案侦查犯罪线索1起。深化非法船舶整治“雷霆行动”,开展海洋异地挂靠渔船、乡镇渔船、涉渔三无船舶“三清零”整治行动,查处“三无船舶”18艘,扣押拆解浮子筏63艘。
三是严把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强化农资产品执法检查,出动农业执法人员528人次,检查农资门店及企业610家次,抽检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品种300余个,查处相关案件31起。加强全区大棚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执法检查各类生产企业320家次,检查大棚348 户,面积达7834.26亩,累计抽取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样品476批次,查处相关案件8起。
四是紧抓农机、农业企业安全生产。对烘干中心、农机合作社等重点场所开展滚动式检查,排查189家次,整改隐患54个。对上道路行使拖拉机开展不定期联合执法检查,全力消除农机安全生产隐患,立案查处农机案件27起。对全区农业、渔业、畜禽屠宰行业5家涉及危化品使用的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共检查42家次,整改隐患39个。检查农业龙头企业安全生产94家次,整改隐患10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