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追赶超越,围绕市委陈勇书记年初对科技工作“总结工作经验,补齐补强薄弱环节,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批示精神,聚焦高新产业发展高质量、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高质量、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进一步强化企业和载体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围绕“服务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年”这条主旨,培育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南通前列。
(一)工作成效
1.主要科创指标有序推进。全市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72%,列南通各县市区第一;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6家,目前,前三批高企认定85家;在1-11月南通技术交易数据反馈中,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暂列南通各县市区第五。
2.科创体系建设全面发力。江苏中方基因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等56家成功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南通威尔非织造新材料有限公司等91家企业入库江苏省高企培育库,不同层次的科技型企业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紧紧围绕豪华游轮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开展创新挑战,组织博士科技深入企业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分析,共筛选挖掘需求102个,形成需求分析报告;苏洪鲜食的新奇果“星创天地”通过省级“星创天地”备案,是南通唯一入选单位,同时公司获评省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中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江苏蔬菜速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拟确认为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南通唯一入选企业;同宏创谷、东洲青创空间及中南智创谷三家众创空间申报的省级众创空间进入公示期,占南通总数的1/3。
3.科创能力再创新高。在海工装备、机器人等产业形成新的创新地标: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家初评阶段建议获国家特等奖,这将是继去年京海禽业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又一重大突破。招商局重工获批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成为海门首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参与的“高技术船舶及海工用高性能钢板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牵头的项目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申报的“高端装备复杂流场CAE一体化平台”项目推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立项,项目承担单位共计获中央财政经费1370万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双向机制,服务能力“升”的势头更加迅猛。
深入推行“一线服务法”,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调研,以科技服务要素化、无盲区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机制质量。制定《市科技局政企协商机制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局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建立“企业首席科技官”制度的实施办法》,从“强机制、建队伍”双向机制出发,以培育创新主体为目标,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由30名机关干部组成的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现场为企业进行科技政策解读等全方位服务,根据不同企业的创新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会办清单,明确企业创新发展目标及阶段性措施,当好企业创新发展的智囊团、服务团。建立由35名副总经理或技术总监担任的企业首席科技官队伍,全面负责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截至目前,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走访企业近500家,累计举办各类培训十余次,培训500多人次,解决创新技术难题超1000个。
2.双链融合,创新主体“增”的动能更加强劲。
科技局认真落实企业主体地位,围绕“创新”“产业”两根链条,以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为目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深化顶层设计,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从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创新主体等7个方面18项举措落实抓手,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立项与成果评价体系,对各类项目、各类创新平台的立项、验收以服务全市主要产业链和重点产品为重点,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提升创新能力,深化企业创新能力体检试点,根据企业实际创新需求,帮助企业明确创新目标,建立创新规划,确定创新方向,细化创新路径,补齐创新短板,增加研发投入,建立适合企业创新的研发体系,为企业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持续开展企业调研,根据排摸企业质态设立“省级培育库”、“海门市级培育库”和“新进项目培育库”,推进高企梯队培育,分层辅导;制定“一企一策”培育计划,已高质量完成了2019年高企申报任务,累计高企申报156家。培育领军示范企业。以培育“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企业、标志性科技大成果为目标,组织领军企业“三十强”企业遴选工作,为广大企业实施创新转型提供借鉴和示范,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创新转型发展。
3.四台同建,创新资源“聚”的效应更加凸显。
采取小分队产学研活动和重大产业(项目)专题产学研活动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加大企业技术需求的挖掘和分析,提升靶向解决企业具体技术难题的能力,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优化校企合作平台。根据技术需求的行业类别,以小分队的形式开展专题对接,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企业赴武汉、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与20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专项产学研活动。紧跟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步伐,主动对接上海和周边城市的科创资源,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0多家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上海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上海飞天众智科技服务平台等众多长三角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加速优质的科创资源配置。
优化创新挑战平台。借助中国创新挑战赛平台,以“科技悬赏+研发众包”新型组织模式,打破以往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今年,改变以往两年向全市企业征集技术难题的模式,聚焦大产业、大企业,明确将“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作为本届创新挑战赛的主题,将豪华邮轮及高技术船舶产业作为创新挑战赛的服务对象,努力提升豪华邮轮及高技术船舶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破解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快速发展。11月15日,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海门),15个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涉及合同金额1745万元。
优化科技研发平台。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摸清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现状,研究分析当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中的瓶颈和问题,谋划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思路、举措,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为海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年培育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培育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龙信集团的江苏省(龙信)智慧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认定;招商局重工获批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市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优化科技招商平台。围绕市政府提出的新材料产业招商任务,牵头负责高新区、四甲镇的新材料产业招商工作,充分利用省科技情报所的优秀资源,提供新材料产业国内外动态及招商方向,为海门市新材料产业创新跟踪及发展研究提供保障。目前,已完成科技招商简报3期,积极筹备新材料领域科技招商活动。
4.四力齐发,创新环境“优”的态势更加巩固。
着力构建创新发展的人才结构,着力破解产业配套体系与科教体系的融合,发展创新友好型的技术交易体系,营造涵养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站在企业角度,对企业关注度高、咨询频度大的政策问题进行梳理,开通“政策宣传直通车”专栏2期;建立科技型企业家交流群,定期由业务科室负责人开展线上政策解读,当场解答疑虑,已组织开展线上高企政策解读2次;分行业、分领域在开发区、高新区、临江新区等地组织政策培训会,对科技政策进行宣传,对业务内容进行指导,受训企业超100家。
厚植人才培养力度。指导区镇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海进行产业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做好各类科技人才项目的申报排摸,为申报各类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提前孕育环境。今年,共组织申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名、中组部千人计划外国专家项目6名,两种类别推荐人数都居南通第一;申报江苏省友谊奖1名、省引智专项3项、省百人计划1项、省外国专家工作室1项、省双创团队(创新类)3个、省双创博士(创新类)3个。其中,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舒鼎铭团队、百奥赛图江苏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沈月雷团队入选为省双创团队(创新类)。
强化风险防控力度。对科技项目人、才、物实行管评分离,彻底转变以往业务科室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粗放管理模式。在今年的项目立项、验收工作中,由第三方专家、机构对科技项目进行评审、现场考察及验收,实现了计划项目的管理、评价、监督“三权分离、平行运行”的科学管理新模式。尤其在“苏科贷”认定方面,进一步明确 “苏科贷”申报前各个操作流程和要求,创建了“苏科贷”入库评审专家库,通过技术、财务、知识产权与法律等方面专家进行评审,形成申报程序闭环。1-11月份,备案贷款企业43家,共计贷款1.389亿元,试点开展“高企贷直通车”科技金融服务政策,目前基本确定放款企业25家,放款金额达1.29亿元。
推进技术交易力度。做好技术合同登记的政策宣传,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宏观指导、管理和服务,做好相关统计和分析工作,让企业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免税政策和省市的奖补优惠,从科技创新活动中实实在在得到好处,提高科技市场的活跃度。1-11月份全市新增产学研合作113项,合同交易额达3.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