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来源: 南通市海门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9-05 10:33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发改委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争先进位总目标,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优结构、扩体量、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发力,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今年上半年主要成绩和突出亮点

重点支撑持续强化。月度评估连续五个月领跑南通,上半年全区GDP增长6.6%,高于全市、全省(均为5.8%)平均增幅0.8个百分点,列八县(市、区)第二。工业生产保持强劲,1-6月,全区工业开票销售增速、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均列第一。服务业增势平稳,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开票增速连续2个月列南通八县(市、区)第一。有效投入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八县(市、区)第三。

先进制造业质态提优。1-6月,全区开票销售超10亿元工业大企业(集团)11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3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家。入选江苏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组织19家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提前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诊断服务3年全覆盖目标,入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家(南通第一)、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家、智能制造示范双跨互联网平台1家(南通唯一)、工程研究中心1家。

服务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出台2024年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方案,在实体化运营区服务业办基础上,形成“一办、二中心、十专班”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研究制定2024年全区服务业发展攻坚单项竞赛办法,以季度“红黄旗”进一步压紧压实主体责任。

项目投资有序推进6个项目列入2024年省重大项目库、27个项目列入南通市级重大项目,省、市重大项目个数位列南通各县(市、区)第三。扎实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活动,举办全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签约国药健康小镇、佩信人力资源、盒马鲜生等13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区粮食安全和应急储备库3.97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竣工投产。

要素保障持续加强一季度,3个项目列入2023年度新增国债第二批项目清单,获得国债资金13842万元。今年以来,获批专项债项目1个、额度1亿元。千方百计拓展用能空间,全力协调保障雄风科技技改扩建、云谷数据中心二期等项目用能指标。

跨江融合步伐加快。与太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展多领域对接洽谈;与上海临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专家策询会”。海门与“嘉昆太”的联动发展写入《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与上海浦东软件园合作建设的创新基地正式开园,与上海海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即将挂牌运营。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积极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落地落实,2023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考核中列第14名,比上年度前移23位;在全市营商环境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持续深化区领导“双驻点双挂钩双推进”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服务市场主体大走访等活动,政企沟通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今年是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牵头相关部门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统筹梳理需要争取纳入国家、省、市“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重点内容。

二是提高经济运行组织化程度锚定年初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按照经济运行“6+2”组织推进机制,强化实时监测和分析研判,紧盯目标加压前行,围绕关键精准施策,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一)先进制造业筑峰强链

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3+3”产业集群,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实施“攀高育强”行动。深入推进优存量、扩增量,力争2024年全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100亿元,产值增速15%。持续完善工业大企业(集团)培育库,推进工业企业扩规提质,全年培育超20亿元大企业(集团)28家,其中百亿级企业3家;在库规模工业企业超1000家。做好工业应税销售超2000万元新增长点项目的持续跟踪工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实施“专精特新”行动。聚焦“1650”产业体系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有专精特新发展潜力的企业,“一企一策”精细化定制培育方案,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

实施“智改攻坚”行动。持续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人工智能”,积极对接罗普特科技,着力打造AI赋能实体经济的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在海建设海洋经济研究院。推进规上企业“上云用平台”,确保规上工业企业星级上云覆盖率达40%,创建星级上云企业超300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车间覆盖率10%以上。

实施“创新转型”行动。依托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码的有利契机,有序引导企业加大工业技改投入,着力推进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建设。推动搭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为产业向“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力争新增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以上。

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培育绿色制造企业,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走在前列,以钢铁行业为重点,研究探索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探索陆上分布式风电开发,充分利用农村地区零散土地,因地制宜推动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持续促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集“服务业发展攻坚年”,加快推进项目质态提优、领军企业提质、载体平台提级,促进我区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

一是做好牵头推进。充分发挥“一办、二中心、十专班”机制作用,八大重点功能片区指挥部与“一办二中心十专班”紧密联系、互相协同、融合促进,全力助推产城融合。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攻坚单项竞赛,以季度“红黄旗”明晰责任、传导压力。

二是做准发展赛道。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方案为引领,锚定“4+2”重点领域,聚焦发展关键环节、重要载体,实施产业招商提质、重点项目提效、主体能级提升、片区发展提速、两业融合提档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服务业总量规模、发展能级和竞争实力快提升。

是做强企业培育。搭建规上企业、大企业领军企业3大培育库,全年力争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00家开票销售超5000万元服务业重点行业企业2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0家市级以上领军企业3家。

四是做优载体平台。打造一批优势产业、标杆示范、特色鲜明的服务业载体平台。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硬载体”。属地负责在服务业集聚区(主题楼宇)设立综合服务工作站为“服务业载体-入驻企业-企业员工”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生活性服务业搭建“软平台”。以2024“江海有情,海门有请”系列促消费活动方案为引领,推动各大商贸流通企业和网络平台大力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

(三)有效投资攻坚突破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全面优化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保障项目建设推进。优化项目服务专班,提升协调层级,全力破解省市重大项目堵点、难点。紧跟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项目建设与入规纳统无缝衔接,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量。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抢抓当前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政策红利,着力解决投资项目融资难题。

(四)跨江融合纵深推进

聚焦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继续加强对上沟通联系,密切关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相关的方案规划编制进展情况,推动体现更多海门元素,提高海门在北岸先行区的建设权重。

重点工作方面,继续做好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服务保障;加快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上海海洋大学(南通)研究院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与上海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渠道,加快建设沪通(跨江)合作科创载体平台;加强与上海临港集团对接,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经济等产业,通过“投资合作+品牌合作”的途径共建专业化园区;加强与太仓、宝山、嘉定、临港、虹口等沪苏地区对接,签订地区间的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交流对接机制。

(五)惠企服务优化升级

一是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按照持续强化营商环境整体推进和考核指标提升两条工作主线,通过定期监测、动态提示、工作专报等多种形式,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将营商环境纳入全区高质量考核,以考核绩效推动全区营商环境工作落地落实。

二是完善惠企政策体系。加快修订出台《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若干政策的补充意见》以及9条产业链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家纺产业“个转企”“小升规”专项行动方案。

三是健全政企交流机制。全面落实“双驻点双挂钩双推进”机制,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深入推进服务企业(项目)百日大走访,助力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四是强化发展要素支撑。运用企业分类评价。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探索差别化政策结果运用,引导工业企业提高单位能耗产出、亩均产出、绿色产出持续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引导区镇通过绩效提升、兼并重组、政府收储、关停淘汰等多种模式进行再开发,提升土地利用强度和亩均产出效益。加快企业信用修复。建立健全企业失信告知、提醒、修复全过程帮扶机制,高效服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工作。稳定能源安全供应推动天然气管道建设,协调中俄东线对接昆仑燃气、沿海管线对接华润燃气,提高全区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负荷监测预警机制,完善有序用电管控措施。提升粮食安全水平。持续推进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做好区级救灾应急物资增储计划采购,督促区粮食集团加快推进二期仓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