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服务业工作要点
来源: 服务业科 发布时间:2015-01-28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主要目标

  201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580亿元;服务业投资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新增南通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2家;新增服务业重点企业85家;列入南通季度推磨式检查项目25个。

  二、重点任务

  (一)产业质态升级

  1.编制“十三五”服务业专项规划。广泛开展“十三五”服务业发展专题调研,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围绕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布局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服务业态,突出区域优势产业的聚焦效应和辐射功能。

  2.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一方面以解放路、长江路、步行街等沿线为重点,鼓励传统商贸领域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引导高新区和开发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重点培育楼宇经济、研发中心、科技金融、交易中心等新型业态。同时,以消费升级为动力,引导区镇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特色服务业。

  3.建立重点行业培育机制。组织牵头住建局、民政局、科技局、邮政局、旅游局、人社局、商务局、文化局、交通局等部门,建立服务业重点行业培育工作机制。围绕房地产、养老服务、科技服务、快递服务、旅游业、家庭服务、文化创意、物流交通、金融业等重点行业,常态化监测分析行业领域内重点项目、集聚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定期形成重点行业分析报告。

  (二)集聚区发展升格

  1.做强一批示范带动类集聚区。进一步提升现有省、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放大叠石桥国际家纺城集聚效应,发展离岸金融、跨境电子商务、家纺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家纺市场成交额目标突破600亿元。蛎蚜山国家海洋公园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大项目带动,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园、渔港风情街等配套项目;麒麟红木产业园做响文化产业品牌,全力打造麒麟红木核心区,筹建红木电子商务产业园;都市科技创业园立足智能产业,着力吸引创新型科技企业入驻孵化,拓展延伸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开发、生物技术等高端产业板块。

  2.做大一批重点培育类集聚区。紧紧抓住市级重点培育类集聚区不放松,依托长江路金融街、开发区謇公湖科教城和临江新区科创园等优势平台和载体,打造金融机构集聚区和创投机构集聚区,着手培育一批业态新、集聚水平高、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每个市级集聚区按照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生态协调的要求,细化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重、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齐抓,力争在集聚区规划建设、规模形象、项目招引、产业特色、载体能级方面有新的提升。

  3.做优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南通出台的集聚区星级公共服务平台评选办法,组织推荐一批功能突出、运营良好、示范效应强的星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市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引导集聚区根据自身需求,从展示交易、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融资、专业人才培训、数据中心等七大类平台中选择1-2类进行重点突破,力争每个集聚区都建成1个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项目建设升温

  1.加快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謇公湖核心区、余东古镇旅游观光、鸿泰·乐颐小镇等10个南通市重点服务业项目。严格按照“时间表”、“任务书”的要求,抓服务、抓推进,加强组织,加快进度,落实责任,确保每个项目“月月有进展、月月出形象”,如期完成计划投资。

  2.推进亿元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通海港物流园区、謇公湖科教城、中铁国际物流、蛎蚜山国家海洋公园、海产品国际贸易中心等重大项目。每季度组织全市范围内的超亿元服务业项目专项督查,检查项目开工建设落地要件,确保施工许可证、项目规划许可证、土地证、立项批复等手续齐全。对项目成熟度较高,服务业态较好的亿元项目列入南通市推磨式检查项目库。通过各区镇比一比、赛一赛,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比学赶超,掀起项目开工建设的新高潮。

  3.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增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和优质服务意识,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项目服务推进机制。排定33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市领导挂钩联系机制,定期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梳理和排查工作,对需要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突出问题,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协调解决。通过对上争取、对内整合等途径,帮助化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发展难题。

  (四)企业培育提档

  1.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对照《南通市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评定办法》,引导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全年目标新增2家南通市级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力争省级创新企业实现突破。

  2.鼓励企业规模提升。研究出台促进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激励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突出创新导向,在产业项目、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品牌创建、资质许可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鼓励物流企业创建A级企业,全年目标新增省级重点物流企业或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1-2家,力争3A级物流企业实现突破。

  3.加强企业预警监测。常态化监测分析重点服务业企业、服务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社消零企业以及服务业奖牌企业、创新示范企业等5类企业运行走势情况。

  三、重点活动

  1.开展“十三五”服务业发展研讨会。邀请知名院校、培训机构、社科联、党校等专家学者,组成服务业发展智囊团,开展专题研讨会、咨询会等活动,为全市服务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开展楼宇经济专题调研活动。学习先进地区经验,起草研究我市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楼宇开发商、楼宇入驻企业、为楼宇提供配套的企业等多方面制定出个性化的扶持政策。

  3.组织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协同招商部门,组织开展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服务业专题性招商活动,着重招引一批5亿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项目。

  4.组织业务理论培训活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服务业工作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和服务业企业家学习、交流、培训活动,提高服务业工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工作。组织召开2015年度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研究部署服务业经济各项工作。调整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分解工作任务。

  2.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对接南通考核细则,制定出台2015年服务业经济季度竞赛办法,增设对区镇服务业应税销售、设备抵扣和应税销售超千万元企业等硬性指标考核,并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3.做好指标监测分析。主动与国税、地税、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做好横向沟通,建立健全全市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和企业、项目、集聚区发展数据库。实行服务业工作“月度通报、季度分析和项目督查”机制,定期编辑工作简报,及时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每月在园区工作会议上张贴通报各区镇服务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项目建设形象进度。

  4.营造服务业发展氛围。与海门电视台《江海时空》栏目合作,策划一档服务业工作专题节目,全面反映我市服务业经济发展质态。同时,日常做好服务业工作的新闻报道和各类规划、政策的宣讲、解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