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开展四村共建推动常乐“四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源: 常乐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22 10:05 累计次数: 字体:[ ]

关于深入开展四村共建

推动常乐“四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中南村、颐生村、官公河村、八烈村四村示范共建为抓手,推动常乐高质量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共同富裕实践区。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市、区党代会决策部署,创造性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工作,推动中南村、颐生村、官公河村、八烈村四村空间形态、产业业态、环境生态、民生质态全面优化升级,促进示范共建、组团发展、引领带动,着力打造常乐乡村振兴示范高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谋深、谋实、谋准”的工作方法,树立系统观念,先规划后建设。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部署带来的新机遇,超前思考、系统谋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确保规划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

——坚持融合互补。持续增强四村发展协调性、产业特色互补性,通过统筹布局实现区域协作、资源共享、品牌共营、设施共建,全面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产业规划布局,着力促进工农文旅融合发展,塑造“乡村里的都市生活,都市里的乡村景观”。

——坚持市场驱动。切实改变乡村建设由政府“一包到底”的发展模式,建立“村企联建”共同体,实现互促共赢。组建专业开发运营团队,吸引各方资本参与,通过运营前置,系统将政府、村民、社会资本的需求与乡村振兴导向相结合,盘活乡村民居、土地、人力等闲置资源。

——坚持惠民利民。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通过产业业态提升、配套设施完善、村庄环境美化,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农村增美,持续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激发乡村市场活力,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田园农屋、休闲空间、服务设施,使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位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三、目标任务

以“张謇故里·四季常乐”为主题,突出“张謇”文脉延续,坚持工农文旅融合,项目化组织、清单化推进,强化四村示范共建引领带动效应,“串点连线成片”,推动全域特色化、景区化、生态化建设。两年内,四村实现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覆盖,基本建成农村改革的“试验田”、乡村振兴的“展示区”、共同富裕的“先行区”;三到五年内,实现村营收入全省领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以张謇故里小镇为核心,以四村为支撑,逐步带动周边其他村集聚融合发展,把常乐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休闲度假区,长三角最具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建筑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南通传承张謇文化的高地。

四、重点工作

(一)科学编制“四村共建”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聚焦“五个新常乐”发展导向,推动四村空间互融、要素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全域景区、文化家园、共治共享、生活富裕”,邀请国内外顶尖团队 ,高标准编制与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的总体规划,围绕道路交通、水系畅通、工农文旅等编制交通、水利、产业等专项规划,加快形成覆盖四村、多规合一、要素融合的规划体系。优先做好重点区域的规划设计,留住产业、生态、人文等“基因”,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

(二)注重产业融合特色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中南村突出现代建筑、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颐生村重点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官公河村注重发挥湿地特色,传承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知青文化;八烈村提升苗木产业,弘扬“八烈”红色文化。四村范围内原则上不新增工业项目,现有存量逐步改造提升或整合转移至麒麟工业集中区。围绕区镇二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聚焦优质稻麦、精品果蔬、多彩苗木、特色花卉等四大优势特色,着力引进种养循环、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带动力强的农业项目,培育“第六产业”,全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将闲置民居和工厂合理利用,改造提升成常乐创新谷、乡村文创谷,汇聚科技人才、乡村创客、文艺工作者、返乡大学生等,培育科创、文创产业,引领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张謇文化主题,发展张謇文化田园研学、张謇文化青少年研学、张謇文化企业家研学三大类型研学产业,建成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研学基地,助力研学旅行产业发展。强化旅游策划,以市场为导向,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经典路线,提升打造一批以张謇故里小镇(二、三期)、汀村、精品酒店、乡村振兴学院等为代表的重大文旅项目。

(三)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常乐韵味,尊重乡村特色,实现村落格局小而美,村居建筑秀而雅,公共环境朴而洁,打造江海田园美丽乡村。强化村庄与水系相互依托的特色肌理格局,围绕全域治水,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扎实推进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提高农户污水收集处理覆盖率。延续自然形成的 “村在田中、田在村中”的错落格局,充分利用围绕村落的农田资源,将村庄融入其中进行整体田园环境塑造,打造美丽田园、美丽庭院。以景区化标准扮靓镇区,大力实施状元街、S222沿线形象提升、业态提档工程,按照历史古镇老街风貌对沿线店铺门面进行统一风格,积极引入创意酒吧、咖啡馆、文创礼品等新业态,实现张謇纪念馆(一、二期)与张謇故里小镇、张謇故居、颐生文博园的无缝衔接、整体融合、浑然一体。

(四)丰富乡村历史人文内涵。弘扬常乐传统特色文化精粹,打响“张謇故里”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和提升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和品质,实现乡村全面发展。依托张謇纪念馆、张謇故里小镇、张謇故居、颐生文博园、颐生特色田园示范区、汀村、九龙岛文化湿地、常乐森林公园等载体,弘扬张謇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创新颐生酒文化,延续农耕文化,利用知青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注重文化融合,彰显文化元素,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在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中,尊重历史记忆,对于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宅民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在规划居民点、新建民宅或兴建旅游等配套设施建设中要注意运用地域文化元素或符号,在空间格局和景观塑造上力求展现良好生态环境和美丽田园风光,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自然文化景观。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拓展当地产业品牌文化外延,给美丽乡村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五)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党建引领,组建四村党建联盟,由“能人”村书记担任或由镇党委成员兼任书记,并吸纳企业党组织加入,定期召开片区联合党委会议,推动基层党建组团建强、区域发展组团谋划、社会治理组团联动。持续放大“四民工作法”“四治工作法”“四小工作法”效应,充分发挥“杨大姐工作站(室)”的社会稳定减压阀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构建党建、警务、社会治理“三网融合”,强化乡村治理组织支撑、阵地支撑、队伍支撑。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构建社会治理精密智控,将乡村治理各类事项智慧化,让智治成为和谐乡村的重要基石。建立镇村两级“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把社会基础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监控、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要素进行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对内实现村级事务管理、为民服务智能化,对外实现宣传推介、引导应用智慧化,做到管理到点、服务进家、宣传扩面,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六)积极稳妥推进乡村运营。紧扣市场化方向,坚持因村制宜,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理念,加强四村与社会资本的对接,通过建设四村联盟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政策优惠鼓励、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等手段,吸引并有效承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依托已组建的农文旅公司,创新乡村经营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结成“村企联建”共同体,实现“政府、农民、集体、企业”四方赋能,共同受益,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的发展活力和水平。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思路,完善镇领导挂钩制度,进一步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具体实施细则,多措并举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四村示范共建全过程,做实“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宅上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公职人员)示范户”“五位一体”的党建惠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筑牢四村示范共建红色根基。深入打造“沙地红河”党建总品牌,全面推行“六联六融合”党建工作法,积极探索农村党建、产业党建、网格党建新模式,为四村示范共建注入全新动能。强化能力建设,注重梯队培养、创新制度激励,着力打造一支善谋乡村振兴、善于改革创新、善抓强村富民的村干部队伍。

(二)创新改革试验。持续开展全域土地整治,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积极承接国家和省、市、区改革试点,率先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开展实质性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改革经验,

(三)争取政策扶持。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休闲度假区,向上沟通在常乐开设张謇企业家学院分院,争取市、区两级在更大格局、更高层次上谋划、支持常乐镇空间再造和先行试验发展,在土地指标、交通建设、环境容量、政策扶持、财政资金等资源调配上向常乐镇倾斜,加快常乐“四区”建设。加强与农发行、国开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对接,以低息、贴息、免息等方式,助力常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四)集聚人才力量。加强与工商联、青商会对接,邀请知名一代企业家、二代企业家走进张謇故里、品味张謇文化。聘任乡贤担任乡村发展顾问,利用其专业技术、人脉资源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招商引资,参与乡村治理。鼓励组建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乡贤与乡亲形成合力,探索开展乡贤议政团、乡村参观团、乡村帮帮团等基层自治活动,不断提高乡村自治水平。摸清四村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目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招引。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人才保障体系。

(五)强化组织实施。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四村共建工作的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挂牌四村示范共建办公室,推动实体化运作。建立四村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重点工作协同、干部资源统配、党建资源共享、工作成效互促等机制,推动党员共管、思路共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共商、难题共解、服务共推,充分凝聚四村发展共识。各有关条线、部门和村要根据各自职能,列出任务书、明确路线图、排定时间表,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实现预期目标。镇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将相关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纳入镇村干部实绩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评先评优、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


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委员会    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