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常乐镇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常乐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镇,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常乐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常乐镇旅游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常乐镇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常乐镇辖2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533个村民小组。镇域总面积
第三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第四条 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2005;
6.《常乐镇总体规划调整》 2004;
第五条 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第二章 发展条件
第六条 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位良好,交通便利。常乐位于中国“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的长江入海口北岸,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临近上海,紧靠苏南,区位优势明显;区内交通发达,宁通高速公路、222省道、336省道、南通机场、南通港、崇海汽渡等构成了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而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宁启铁路、通沪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将使常乐的交通环境大大改善,常乐与上海、苏南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常乐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历史型旅游资源是常乐的主体旅游资源,第一性、首创性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张謇文化、百年颐生酒厂是常乐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旅游资源结构组合良好,尤其是休闲性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旅游后发优势明显。
市场广阔,机遇良好。常乐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发达的江浙沪旅游区为常乐镇提供了重要的客源市场。由于得到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客源市场辐射,常乐成为来这些城市的旅游者的二级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腹地广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内需的崛起,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与常乐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上海都市圈的构建与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使常乐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不断优化的交通环境,必将极大地改善常乐旅游的可进入性;全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宏观环境和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取向给旅游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环境渐优,支撑有力。常乐逐步增强的经济实力、不断强化的经济基础、稳步改进的经济体制,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发展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常乐旅游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和旅游发展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均为常乐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和发展环境。
第七条 存在问题
旅游资源观光吸引功能不够强大,文化历史资源特别是张謇文化的载体不足,旅游产品化程度较低;项目开发力度较小,旅游开发创新不够,拳头旅游产品较少;重工业轻旅游现象客观存在,旅游公共投入明显不足,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宣传促销投入较小,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乡镇旅游主导功能不够突出,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旅游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机制尚未健全,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产业政策仍需完善;旅游管理队伍薄弱,旅游人才相对匮乏,旅游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章 目标与战略
第八条 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在规划期内,将常乐建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观光、商务、休闲、度假胜地之一,旅游业成为全镇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
区域定位。融入上海旅游圈,成为扬子江口具有浓厚江海风情的休闲港湾,长江三角洲北翼著名的旅游中心城镇,长江黄金旅游轴线和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节点。
性质定位。以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商务会展为主导,以近代城镇风貌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
第九条 社会文化目标
社会目标。改善常乐的城镇形象,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常乐的知名度,增强常乐人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提高居民的素质,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到2015年常乐镇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800个,提供间接就业机会25000个; 2020年为1500人,提供间接就业机会32000个。
文化目标。保护常乐镇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常乐镇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和强化常乐镇的特色文化,开发富有常乐特色和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环境目标。常乐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到2015年实现地面水的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指数二级以上天数占90%,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率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镇区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6分贝以下,主要景区白天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0分贝以下,晚上在30分贝以下,镇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6.5平方米。全镇旅游总体环境达到舒适、康益和安全。
第十条 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和江苏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围绕争当苏中、苏北旅游强镇的大目标,充分利用大交通和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发展机遇,立足长三角,接轨上海都市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战略,着眼大旅游,营造大环境,开发大产品,实施大营销,发展大产业,推进项目建设和体制创新两大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常乐旅游国际化、精致化步伐,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升级,形成以农村风貌和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特色,旅游与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格局,将常乐建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之一,逐步使旅游业成为全镇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
第十一条 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战略。政府在前期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强化政府的旅游管理职能,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扩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旅游市场促销力度,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大坏境。同时要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培育灵活、富有竞争力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旅游产业主体,鼓励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通过政策导向、投资导向以及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化的运作方向的转变。
接轨上海,联动发展战略。紧邻上海是常乐旅游最大的市场优势,接轨上海是常乐旅游的生命力和推动力。常乐对外要充分利用上海及长三角的平台优势,错位发展,尤其要重视与上海崇明休闲绿岛定位的自然对接,寻求上海都市圈内的一体化联动发展;对内通过市县联动,系统整合市域内的旅游资源与产品,达到增强常乐旅游竞争力的目的。
资源整合,区域升级战略。以精品旅游项目建设为核心,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创意开发。发挥常乐濒江临海、人文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传统的观光旅游基础上,注重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建设观光旅游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和休闲度假新品;以旅游业为支柱,向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商贸服务和景观房地产等多方面扩张,以项目盘活资产和吸纳资金,不断提高常乐旅游开发水平和旅游整体吸引力与竞争力。
城镇兴旅,创新发展战略。城镇旅游是常乐旅游的核心产品,把城镇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推向市场。要着力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和整体形象,大力推进城镇功能旅游化、休闲化,促使常乐旅游从单一型观光和粗放型商务旅游向综合型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坚持全面创新的主导方针,不断通过旅游发展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营造常乐旅游的后发优势。
跨越式前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城镇旅游和乡村旅游等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和社会化旅游产品,实现由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向多样化、综合性和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跨越;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拓展,实现旅游业由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跨越;大力推进旅游服务质量和文化品位提升,实现旅游服务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跨越。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体系,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积极创建绿色旅游企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加大旅游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十二条 战略重点——“1234”工程
重点建设“一个旅游核心”、“两大旅游带”和“三大重点景区”,重点实施“四大旅游工程”,并以此奠定常乐的大旅游格局。
一个旅游中心。常乐镇镇区旅游核心;
两大旅游带。沿新常久线旅游带、沿通启运河旅游带;
三大重点景区。实现“东中西”联动,即东部以张謇文化旅游景区为平台的文化游、名人游,中部以近代工业景区为平台的工业游、非遗游,西部以官公岛现代农业景区为平台的生态游、休闲游。
四大旅游工程。产品开发工程、形象提升与市场推广工程、环境优化工程、体制改革与结构优化工程。
第十三条 旅游发展战略措施
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实施“一号工程”,强化组织领导;以接轨上海为契机,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培育城镇经济和旅游活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开发和建设精品旅游项目;以旅游城镇为重点,全面完善旅游功能,改善旅游环境;健全旅游政策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旅,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构建现代旅游企业制度,以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发展;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充分利用多种促销手段,建立完整的旅游市场促销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投入力度。
第四章 空间结构
第十四条 旅游空间格局
常乐镇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为“一核两带为骨架,三大重点景区为龙头,多个旅游节点为支撑,三大合作区域为延伸”的旅游空间格局。即以常乐镇区为核心,沿新常久线、沿通启运河两大旅游带为两翼,构建常乐旅游的基本骨架;重点规划建设张謇纪念馆、颐生酒厂、官公岛三大景区;以张公祠、张謇出生地、怡园、张謇文化广场、状元老街、张氏老宅、鹿鸣庄园、颐乐家庄、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和其它7个千亩现代农业基地为支撑;与上海、苏南、苏北三个方向加强区域合作和联动,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第十五条 一核两带
旅游核。常乐镇区是区域旅游的“核”,是区域旅游的接待组织中心和游览中心,以城镇观光、商务会务、文化娱乐、综合接待为主要功能,重点建设状元楼大酒店、国学馆、状元庙、状元博物馆、商业步行街等旅游项目。
沿新常久线旅游带。主要功能是观光、生态旅游、度假休闲。通过良好的自然生态、企业形态、时鲜美食为主要吸引要素,大力营绿造景,形成沿路生态走廊和旅游走廊。以常乐镇区为核心,“中国草莓第一村”培育村、“中国建筑第一企”中南集团、“苏中生态第一园”鹿鸣庄园为三大节点。
沿通启运河旅游带。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度假休闲、体育健身。通过大力营造百里绿色河堤,形成沿河生态林带,突出培才、颐生两大节点,使通启运河成为常乐的景观河、生态河。
第十六条 三大重点景区
张謇文化旅游景区。突出状元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特色,通过整体开发,开发旅游精品、名品和新品,美化环境,完善设施,提升张謇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将张謇文化旅游景区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区。
近代实业景区。颐生酒厂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早在1906年,“颐生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品质获得意大利世博会金奖,这是中国酒类历史上第一块世博会金奖。要把以颐生酒厂为主的近代实业景区纳入工业游精品线路,通过建设颐生酒文化博物馆、颐生酒堂,全面保护颐生系列古建筑群,把它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打好特色旅游牌。
现代农业生态景区。依托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益最好、环境最优、配套最全的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好“八区一中心”,即农业科技孵化区、高效农业示范区、自由采摘区、高档花卉区、出口加工区、生态旅游区、观光垂钓区、特色养殖区和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同时,全力发展千亩草莓基地、千亩花卉基地、千亩蘑菇基地、千亩苗木基地、千亩西甜瓜基地、千亩甘蔗基地、千亩高效蔬菜基地等7个集自由采摘、现场品尝、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千亩农业基地。
第十七条 三大区域合作
接轨上海。实施与上海从项目建设、资本人力要素流动到市场互动的全面接轨,强化沪崇苏通道的旅游合作功能,注重生态旅游资源与上海的互补关系,联合塑造近代中国旅游走廊等区域形象;
连接苏南。积极融入苏南,利用与苏锡常差异型的旅游资源,实现客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合作;
苏北合作。作为苏北与长三角合作的桥头堡,与苏北各地联合开发沪苏浙市场,打造特色旅游新品牌。
第五章 产品与重大项目
第十八条 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不断完善观光旅游产品,适当扩大景区(点)规模,丰富旅游内容,创新旅游产品,重视旅游产品的主题化开发、差异化定位和旅游特色的营造,通过提供更多专项化的旅游产品促进观光旅游内容的多样化,积极培育品牌旅游产品,通过重点驱动,热点带动和新品促动,达到整体联动的效果;重视与周边旅游城市(如上海、南通、苏州、扬州、南京等)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和联动发展。
第十九条 主要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依托和整合常乐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形成景区观光、城镇观光、乡村观光、沿河观光与生态体验等系列产品,并将这些产品以及周边地区相关产品有机串联组合,形成常乐观光旅游品牌产品,提升常乐观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商务旅游产品。加快会议和商务功能建设,培养专业的导游翻译人员,开展商务活动和亲情旅游。举办各类旅游节事活动和商贸洽谈会。加强市场促销力度,突出常乐商务旅游城镇形象。加强景区娱乐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商业游憩区,丰富游客的夜生活。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提高市场份额和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为目标,开发乡村休闲、园区度假、农家度假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休闲度假设施。
张謇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特色文化名镇打造,以张謇纪念馆为龙头,以实业文化为核心,修建利用一批相关的近代遗迹。加快张謇出生地改造项目,做好张謇张謇读书处、张氏老宅旧址、乐善好施坊等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工农业旅游产品。大力推介如颐生酒厂、中南集团、江山水龙集团等企业为重点的一大批规模企业,快速发展工业游项目。以江鲜、海鲜、河鲜和绿色食品为依托,配套休闲、住宿和娱乐功能,规划发展30个左右中小型休闲农庄,形成农业特色休闲带。
节庆旅游产品。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重点推出中国常乐草莓节、中国常乐耕种文化节、中国常乐山歌节等系列旅游节事活动,将主要节庆活动办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节庆品牌,不断提升常乐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第二十条 城镇景观保护
城镇风貌保护。老镇区以突出近代建筑文化特色为主题,重点保护城市格局的完整性与和谐统一性,严禁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改建、插建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控制多层建筑和密集性建筑,恢复传统风貌,定期整修区内建筑物。在旧城改造中,用易地安置方式增加绿地面积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空间。新区应注意建筑的整体协调,建筑风格、色彩应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突出近代城镇的文化特色。建设以园林绿化和公共绿地、建筑小品为主,留足旅游景点预留地。保护通启运河等河道及其两侧视线通廊,搬迁工厂企业,逐步形成商务、休闲和居住功能。
自然风貌保护。新常久线道路两侧严格维护视线通廊和城镇风貌风格的统一,重点保护和建设沿路林带,保留公众共享空间。风景旅游区内的建设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和生态影响论证,禁止在风景旅游区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项目和从事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
历史文物保护。对人文资源特别是历史文物的开发利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规,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实施。严格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名人故居,维护历史原貌。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代表性建筑和名人故居对外开放;对暂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应妥善保护并加挂铭牌,以便于观瞻。开发中要高度重视张公祠、颐生酒厂周边和张謇故里牌坊周边三大文脉中心的风貌保护。
第六章 旅游形象设计与市场营销
第二十一条 旅游形象定位
常乐镇旅游形象的基本理念是:状元文化福地,中国近代名镇,苏中休闲港湾;次级理念形象是:中国建筑之乡、中国农业之乡、中国企业家的朝圣之地。
第二十二条 形象口号设计
针对国内市场,推出“文化福地、休闲港湾”口号;针对国际市场,推出“中国近代第一镇、世界著名建筑之乡”口号;针对世博会期间,推出“中国世博第一人、中国世博第一酒”口号;针对休闲市场推出“靠江靠海靠上海、上风上水上常乐”口号。
第二十三条 目标市场细分与定位
国内以江浙沪及安徽、山东为核心市场,以华东地区及环渤海、珠三角地区为开拓市场,以全国其他地区为机会市场。
第二十四条 营销战略
总体战略。在市场竞争中采取突出旅游特色,提供优质服务的总体战略,在健全旅游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以开展一系列旅游活动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在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重点发展国内旅游;集中旅游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追求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大力开发专项旅游;针对市场特点分阶段营销。
市场竞争战略。通过“文化福地,休闲港湾”和“中国近代第一镇”独特的形象用于所有的宣传活动;利用常乐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旅游城镇并服务于上海及苏南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地位,重新定位并开发旅游产品。
促销战略。近期积极开发一级客源市场,注重客源数量的增长,同时提供实惠的旅游产品;中远期集中开发高效益的市场(在消费和逗留时间方面),同时提供优质旅游产品;以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名胜为依托,提供物有所值的旅游产品,近期提供实惠的旅游产品,中远期提供优质旅游产品;与周边城市和外地旅游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支持旅游促销活动,引入激励旅游机制。
第二十五条 促销策略
对于中国文化影响圈里的近程游客,应注意利用文化的亲和力,对于远程市场则应强调地方文化的异质性;根据资源条件、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市场条件以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来确定目的地的旅游促销战略;善于打造营销概念,制造促销抓手、整合宣传媒体,善于整体造势。制定切实可行的促销方案,灵活、科学地运用特色产品、优质服务策略、整合营销策略、联合促销策略、重点促销策略、价格策略、事件营销策略和分销策略进行旅游市场促销。
第二十六条 旅游市场推广模式
以整合营销为基础,采取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广模式进行市场推广,即全面整合社会各类营销资源;尝试委托代理商进行市场推广的模式(代理商制度),在客源地委托一家或两家有较大实力的策划公司或旅游企业,开发当地客源市场,以实绩支付市场开发费用,同时辅以相关的奖励政策和优惠措施。
第二十七条 销售渠道与促销方式
采取销售代理制、同在常乐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合作、同国内外批发商合作、同主要客源地的旅行社合作,通过它们的促销渠道组团来常乐旅游、同本地旅游经营者及一些旅游场所管理者取得联系等。单独或联合组团派员到目标市场举办旅游展览会、新闻发布会,进行有人员促销;通过新闻公关、景区宣传、行业交流、组织参展、邀请考察等活动,进行公共关系促销;通过举办旅游节事活动,进行节庆促销;通过完善常乐旅游信息网,进行互联网促销;通过直邮广告、制作宣传材料促销、采取销售激励措施及其他宣传方式进行促销。
第七章 旅游产业要素规划
第二十八条 旅游交通
建立和完善全天候的快捷、安全、舒适、高效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着重做好运输交通与旅游交通的协调。建立健全至景区、景区间和景区内交通网络体系。
建立和完善 “一横两纵一环”的公路主骨架网络。突出抓好新常久线和掘青公路两条旅游骨架干线,加快景区与其连接线的建设。镇区及主要旅游道路实现景观化,做好标志性旅游节点和通道的形象建设,开通连接市区的旅游专线。
景区内交通规划坚持“行游合一”的原则,旅游线路的设计注意处理好旅游区道路和旅游区协调、道路满足游人游览心理要求、道路与水体的关系和道路与附属设施等问题,注意道路两侧的景点解说系统展示。
第二十九条 旅行社
提高现有旅行社的质量,扶持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旅行社企业;转换旅行社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旅行社的网络化建设,鼓励组织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加强旅游线路的宣传,积极促进旅行社之间的联合促销;规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旅行社行业规范建设。
第三十条 住宿设施
加强旅游住宿设施的宏观调控,适度控制饭店规模;优化旅游饭店空间布局,以常乐镇区作为接待中心,重点建设商务型、休闲型饭店;建立合理的旅游饭店等级结构,在饭店建设上和经营上要有个性特色,重视主题化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建设;实行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产品创新的同时,注重饭店品牌、特色创新以及文化建设;加强饭店行业管理,明确行业规范,规范饭店的市场企业行为。
第三十一条 餐饮规划
加强常乐餐饮业的品牌建设,营造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大众化的旅游餐饮业;以常青路为主建设美食一条街、小吃街或美食城;在景区因地制宜建设一些低中档富有特色的餐厅;对海门地区的传统菜肴和特色菜肴进行发掘和弘扬,维持现有的餐饮名品,再创餐饮精品;继承与发扬常乐的特色传统美食,形成状元餐饮系列,并加强对外宣传和促销,提高市场知名度。
第三十二条 娱乐服务
重点建设饭店娱乐设施、旅游区娱乐设施和社会娱乐设施三种娱乐设施。统筹安排旅游娱乐设施,完善构成比例、注意娱乐项目的参与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多样性;整治现有娱乐设施,提高其文化性、规范性,杜绝不良社会风气;常乐镇区集中建设综合性的娱乐中心,依托现有的张謇文化广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八章 旅游支持保障系统规划
第三十三条 旅游产业政策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引导性财政投入;实施积极的税费政策,按照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确定旅游项目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积极的用地政策,对旅游项目及绿化、文化用地采取优先、优惠的供地办法;制定和调整产业结构政策和旅游项目审批制度;制定生态环境及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政策制度体系,加强旅游法规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全面推行旅游业标准化管理;完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加大旅游监察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第三十四条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加强城市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防治与控制,通过环境改善来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科学规划、适度开发旅游景区,重视景区内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双重治理,以开发促进保护,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制订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环境管理规划,推行景区专业化管理;严格划定景区范围和保护地带;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和宣传活动;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加强对景区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实现旅游景区的最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开发
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力度,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投资和质量达标活动;招聘引进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同时对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逐步完善包括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配置使用、工资奖励、社会保障、有序流动等在内的政策体系;建立旅游人力资源定期考核制度;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强对全镇的旅游宣传与教育等。
第三十六条 旅游行业管理
通过成立旅游行业协会来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强化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实现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和由部门转向行业等三个方面的管理转变;以“规范、监督、指导、服务”为基本原则,管好旅游市场秩序、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加快旅游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旅游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真正把旅游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优胜劣汰。
第九章 规划实施
第三十七条 规划实施
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全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强化常乐镇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地位;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明确《常乐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地位;加强对《常乐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宣传;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详细规划和设计,使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得到具体贯彻落实;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
第十章 附 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