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关键领域实现新跨越
1.以政企分开为导向,重构国资监管格局。推动园区国企提级监管,定位区属一类国企,强化源头管控,国资监管实现全覆盖,有效提升企业实体经营水平。
2.以全员营销为抓手,变革市场经营方式。全面部署国资系统全员营销工作,科学建立任务指标体系,营造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个个有指标、人人有压力”的干事氛围。
3.以集约高效为目标,加快两大平台建设。创造性探索建设南通首家国企集采中心,组建合资公司并进行实体化运营,推动实现国企招采阳光规范、集中统一、高质高效。加速建设“智慧国资”监管平台,着力推动国资监管实时化、信息化、智能化。
(二)聚焦“三年行动”全面收官,重点难点取得新突破
1.部署动员再深化。组织召开全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工作推进会,对改革目标再聚焦,对改革任务再强化,凝聚收官冲刺强大合力。
2.督促检查再加强。抽调精干力量先后三次赴7家区属国企进行现场督查指导,根据督查清单,逐项检查推进落实情况,逐个“过堂销号”。
3.关键指标再攻坚。针对“三项制度”改革、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外部董事建设等短板弱项加强研究推进力度。截至目前,全区126项国企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实现收官。
(三)聚焦产业发展,实体经营迈上新台阶
1.加强整合优势资源。将全区优质农业资源注入海润集团组建区属二类企业农文旅公司,场馆运营、食材配送等板块运营日臻成熟。海晟集团牵头组建全区国企集采中心,推动招采领域集约高效发展。海奕集团积极推进港口码头资源整合,主动谋求与燕达码头、中外运的合作,做大做强港口物流板块。长江口集团依托开发区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工业园区、沿江沿河码头等特色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存量资产效益。
2.积极扩大域外“朋友圈”。海晟集团主动出击寻找域外工程,产值5.5亿元的星宸广场项目、产值9300万元的如皋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先后落地。海润集团与广东公司合资成立的广海检测获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3.深化实施品牌战略。海鸿集团师山托育“1+3+N”国企兴办托育服务经验作为全国典型,在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被汇报推广,并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海门托育”品牌进一步唱响。海润集团“海之门”品牌加速培育,为海门农文旅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
4.加快布局新兴领域。海鸿集团东布洲创投首支自营基金成功完成工商注册,高标准规划建设“未来智谷”,打造海门数字经济新标杆。叠石桥集团积极推动叠石桥家纺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交通区位和未来空港优势,规划建设智慧云仓配一体化项目。科技园集团积极发起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基金领投,稳步推进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四)聚焦民生建设,社会责任实现新彰显
1.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冲刺。张謇纪念馆扩建工程和张謇故居项目主体工程均已完工;青龙港生态绿地项目即将全面完工;体育中心预即将建成交付;北京路浒通河大桥80米钢塔成功封顶。
2.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农村河道治理项目高标准推进,获南通市领导好评;铁路高速沿线退林还耕任务高效完成,受区委区政府肯定;全区最大的安置房项目聚贤新村如期开工;嘉海物业进驻广和苑和红海嘉园安置小区,全力提升安置房领域物业管理水平。
3.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有力。面对疫情防控大局,海门国资国企第一时间组建237人的“疫情防控先锋队”,值守重点场所和交通要道,细致有效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海晟集团海迅出行担当疫情防控“摆渡人”,连续保障医学隔离人员转运任务250多天、出车5500余次,累计行程超43万公里。
4.助企纾困工作扎实开展。各区属国企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减免2022年国有房屋租金操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完成全区范围内承租国有企业房屋的3255户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相关情况的排摸并进行租金减免材料审核,做到应减尽减,预计减免租金达6073万元。
(五)聚焦“管资本”重点,监督管理展现新作为
1.制度“笼子”扎得更紧。按照既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又防止出现“大窟窿”的原则,健全监管制度,制定出台《南通市海门区国资监管责任约谈工作规则》《南通市海门区区属国有企业财务专项抽查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加强出资人监督,有效提升国资监管震慑力。
2.考核体系更加优化。区属国企考核纳入全区综合考核体系同步考核,将企业经营等指标比重进一步提升,强化实体经营导向,更好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3.督查执行更加严密。将国有企业投融资事项、国资制度执行等纳入全年督查工作计划,全面做好区属国企房地产投资项目督查整改动态跟踪。组建国资系统安全生产专家库,做实做细每月安全生产督查,压实国企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指导服务更加全面。指导国有企业积极探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预算外经济行为。探索实施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机制。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推动改革收官“创样板”。组织各有关部门、各区属国企积极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回头看”,确保高分通过国家、省、市各类专项督查、评估和审计。
2.推动债务瘦身“防风险”。充分发挥资金安全管理委员会作用,对企业年度投融资计划和大额资金支出提级监管、从严审批。
3.推动国企转型“增内功”。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央地合作力度。做强科创投集团,主动与上海、深圳等地区优质企业合作,全面拓展金融投资、大数据等业务板块。刚性执行3%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真正做到“庸者下、劣者汰”。
4.推动国资监管“提质效”。加快推动“智慧国资”和集采中心两大平台落地,构建科学化、智能化全链条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