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星镇工作计划
来源: 三星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12-25 15:14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0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7亿元,工业应税销售124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46.7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进出口总额64.8亿元。市场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1280亿元。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项目攻坚,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企业培育和扶持,继续推进房屋租赁税收专项整治和“三转一上”工作,加大低效用地、“僵尸企业”、闲置资产的清理、盘活和开发力度。新增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3家,新增应税销售5000万元企业5家,新增小微企业进规模16家。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实施优化项目评估、弹性保证金制度,加快推进项目竣工、转化、达产,力争全年新开工超亿元项目10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3个,确保项目竣工达产4个。探索实施“项目专员”制度,着力培养年轻干部项目攻坚能力。创新招商机制。不断优化市场化专业招商公司体制机制,根据招商实绩灵活制定绩效考核政策,按照“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的要求,精准开展招商活动。全力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资本密度高、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从“一张床”到“一套房”的全产业链。全年新签约超亿元项目10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5个。结合全镇产业特色,加强对运营商、平台商、采购商招引,注重招引国际大型家居供应采购商,借助各类境外展会等渠道,力争平台招引国际采购商3000名。提升核心竞争力。配合做好家纺市场协同发展产业规划,深化与中家纺、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合作,提升研发能力,引领品牌企业组建高端产品研发团队,建立研发创意人才基地,力争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家,3个家纺品牌入选工信部品牌培育计划。持续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力度,新引进省“双创”人才2人。争创全国版权示范园区。成立“设计师联盟”平台,引进知名设计工作室2家、知名设计企业2家、培养家纺设计师100人。

二、狠抓市场开拓,构建开发开放新格局

完善功能载体。围绕市场采购贸易,推进跨境电商和外贸配套,市场采购贸易成交额达到5.6亿美元,跨境电商出口额达到1亿元。加快物流转型,推动物流园内海关监管场站、拼箱组柜库、保税仓库三大功能区建设。拓展对外贸易,确保3万平米外贸大楼下半年开业。加快编制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规划,力争全年新增60家企业。启动叠石桥市场四期工程。申报国际邮件互换局。推动家纺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放大会展效应。拓展办展机制,加快市场化运作步伐,推进会展经济加速发展。加快打造叠石桥国际家纺博览中心,举办家纺国际博览会、海外买家叠石桥采购会,以展会促投资,以展会促交易。鼓励和支持纺都置业、家纺商会、旅游公司等积极谋划特色活动,促进市场持续繁荣。参加境内外各种关联展会,2020年赴境外参加国际性行业展览会不少于4次。拓展经营领域。推动大家居家纺专业市场向综合性市场转变。不断提升市场层级,新引进年应税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品牌家纺企业4家,引进年应税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家居行业经营户10家。完善市场经营配套,新引进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物流企业2家。强化国际交流。推进中意合作园区建设。深化与国际纺联办事机构合作,拓展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提升市场国际影响力。借助在外叠商、海外媒体宣传推广,继续拓宽平台、提升服务,吸引优质境外客商投资落户。

三、聚焦特色小镇,提升城市建设新形象

打造特色小镇。加快启动小镇客厅项目,围绕“四个重点”,加快推进小镇建设,重点发展家纺研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业态,重点推进众创空间、设计中心、孵化器、实验室等创业平台,重点招引龙头企业、高端品牌、国际设计师、人才专家等高端要素,重点提升空间布局、生态环境、酒店餐饮、风情旅游等功能配套,力争通过省发改委年度考核。规划空间布局。配合做好家纺市场发展协同规划,借助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5-2035)编制契机,划定固定集聚区,将集聚区内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地块统一申请纳入规划允许的建设区域,合理布局主导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发展区、商务配套服务区、高端品质服务区,加快将集聚区打造成镇内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区、示范区。强化小镇配套。启动小镇客厅建设,加快完成7个停车场建设,推进市场内部大岛路西延至通州世纪大道工程,启动现代大道西延路段项目,加快两个市场道路交通融合,打造内外畅联交通路网。紧盯高铁、新机场规划,实施叠港路拓宽改造。积极争取南通至三星镇的轨道交通,加快融入南通中心城市。实施高速出口到市场三期的道路景观提升工程,打造立体化交通景观。启动特色小镇安置小区和疏港铁路安置小区项目。新开工1000余套安置房,完成锦汇嘉苑二期交房459套,改善群众居住品质。推进农路提档升级7.4公里,新建改造农桥4座,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建设国际生活社区,引进培育涉外餐饮服务新业态,打造适宜国际客商需求的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项目。继续推进叠石桥家纺文化博物馆升级改造。扎实推进“三拆”。加强对违法建设管控,确保“新建零增长,存量负增长”。加快推进G228国道、疏港铁路一期、物流园二期、市场四期、大岛路西延、优帝北侧、通海路叠港路路口、现代大道西延、张謇铜像西南侧等地块清拆,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确保全年供地不少于550亩。加强城市管理。借助互联网优势,在市场管理、市容整洁和交通畅通等方面挖掘城市“痛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城市乱象问题。做好市场周边环境、户外广告和垃圾收购点整治。推进共享单车项目落地,缓解道路交通行驶压力。大力运用“互联网+”智慧城市管理方式,为激活城市管理“末梢神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提供便利。

四、坚持民生导向,彰显为民情怀新举措

壮大村营经济。以“战疫情,保增收,防返贫”为目标,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率持续保持100%。继续发展村级经济,重点推进村集体物业发展,实现收入超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收入超70万元村5个。加强7个村新型合作农场管理,争创示范合作农场。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牡丹园(凤栖谷)项目,实现年内部分开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主动接轨上海,参加各类农业推介活动。完成2019年光荣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金锁村4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继续实施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力争全年新增耕地面积不低于750亩。突出生态治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开展水环境整治,推进河长制及三乱、两违整治,实施河道疏浚等工程,改善河道水生态面貌。投资2.5亿,推进11个村村庄生活污水和叠石桥核心区域截污纳管工程,预计建设污水管网全长约80公里,从源头上解决全区黑臭水体问题。继续实施垃圾分类,严管垃圾焚烧,整治面源污染。加快编制10个村实用性村庄规划,改善人居环境。加大民生保障。实施一批民生项目,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80%投向民生。加大科教文卫投入力度,提升教育水平,启动天补小学改扩建工程,实施校安工程,保障校园安全。完善镇村两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启动镇级养老服务中心。加快建设瑞南、光荣、林西三个百姓大舞台,建设1-2个四星五星农家书屋。做好瑞祥、三星烈士陵园改造修缮清理,推进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完成农村改厕5110座。

五、维护和谐稳定,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动全区党员干部牢记使命职责。创新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以“每月督查、每季研讨、半年研判、年终定星”为抓手,全面夯实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维护社会稳定。以“深化根治”“长效常治”为目标,继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合社会秩序综合整治专班长效管理机制,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和长效管理,不断巩固整治成果。继续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制,推进“接访+约访+下访”,全力化解信访积案,确保不发生有影响的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等事件。紧盯安全生产。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为抓手,对全镇所有村(居)、行业、企事业单位、“三合一”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排查,把责任传递到底,把隐患排查见底,把问题整改彻底。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决做到“一个杜绝、三个不发生”。加快现代化治理。建设三星镇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打造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相互协同。推进“网格+”融合发展,探索实施网格化大数据战略,规范提升农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进文明创建。注重抓文明创建的长效性和系统性,着力提升新老市民文明素养。挖掘选树本地道德典型。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者招募注册。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社会弘扬道德新风。

六、增强改革创新,实现体制机制新突破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统筹实施职能机构设置、基层网格管理、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等改革举措。做好全链审批赋权承接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通过“互联网+政务”,提升智慧型服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12345”服务热线、政府门户网站等交流平台作用,积极回应社情民意、网络舆情,有效疏导和妥善解决群众诉求。成立政府引导、民间主导、产才融合的家纺产业投资基金,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强大保障,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聚更多优秀企业、人才进驻。推动机构改革。按照扁平化集约化管理要求,改革现行运转模式,调整完善运行管理架构。打造以“综合协调”、“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叠石桥市场管理”四大工作板块为主体的经济社会事务运行管理基本架构。科学设置机构,精准设定事权,形成各机构间统筹联动、高效运转的协调保障机制,形成板块间既各负其责又通力协作的良好工作局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对全镇中层正、副职岗位实行聘任制管理。打破人才身份限制,探索实行雇员制、职员制。加快推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财政关系,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好资金需要和财力限制、集中和分散、监督和服务的矛盾。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运作制度,持续推进“三资”规范化建设,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强化招投标监管,通过工程招投标和集中采购,有效节约资金,提高采购效率。加快启动国企改革。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探索实行混合所有股份制,加快市场上市步伐,推动市场转型发展。